荀子名言名句及赏析(优美文案73句)
荀子名言名句及赏析
1、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篇》(荀子名言名句及赏析)。
2、生于深宫这年时天起中,长于妇人这年时天起手
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荀子名言名句及赏析)。
4、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荀子·非十二子》
5、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6、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7、战国·荀况《非十二子》。诱:受引诱。诽:毁谤。这两句大意是:不为赞扬所引诱,不因毁谤而畏惧。~二句是说,为人处事.应有一定的原则.应有自己的信仰,不能一听到赞扬、夸奖,便飘飘然不知所以;亦不能一受到戚胁、恐吓,便移志变节,卖身投靠。它从正面阐述了正人君子面对软硬两手的态度;不受诱惑,不受威胁,坚持真理,坚守节操。
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修身》
9、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10、赏析:这句话出自《荀子·荣辱》。人生于世间,若要求得生存,必然要满足自己的衣、食、住、息,所以饥饿了想要得到食物,寒冷想要取得温暖,疲劳了就想休息,趋利避害,这些都是人的正常要求,是人的自发欲望。
11、先义打山心并这起家上风年者荣,先荣打山心并这起义者辱。荣者物要通,辱者物要穷。
12、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13、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
14、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开始与终结都做得好,那么他的为人之道就完善了。
15、以鸟兽困窘之时的行为为喻,说明人到穷困潦倒之时便会放弃道德操守的原因。
16、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17、说明对人的考察应当重视其内心与做事的方法,而不应该停留在外表的体貌特征上。
18、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荀子
19、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
20、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21、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非十二子》——荀子名言
2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23、鸟被逼得走投无路之时就会用嘴啄人,兽到困窘之时就会用爪抓人,人到穷困潦倒之时就会设计骗人。
24、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荀子
25、20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26、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非十二子》——荀子名言
27、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荀子·解蔽》
2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29、“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环境对人的成长和身心修养起着重要作用。人际交往的圈子也是重要的环境,对自己身边的环境要慎重选择,不随不良环境而堕落。
30、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1、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荀子·解蔽》
32、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33、君子自己贤能而对他人的疲弱无能也能容忍,自己机智而对他人的愚蠢也可容忍,自己知识广博而对他人的浅薄也能予以宽容,自己道德纯粹而对他人的道德不高也能宽容。
34、赏析:这句话出自《荀子·非相》。赠言:用良言勉励或规劝,多指临别时赠予行者。赠送给人以良言好语,这比送给人金子珠宝玉石还要贵重啊!这句话是说,对于家人或友人,赠给良言、在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比金钱、物质上的赠予和帮助还重要。
35、8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已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36、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3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8、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9、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40、说明制定礼仪制度的目的在于顺应人类希望社会井然有序、和谐稳定的心愿。
41、先义打山心并这起家上风年者荣,先荣打山心并这起义者辱。荣者物要通,辱者物要穷。
42、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3、说明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人才是治国安邦的有益人才。
44、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通过实践才能得知。荀子强调实际行动,而非“坐而论道”。在自强不息的行动中,才能获得真知,发掘自己未知的潜能。
45、译文:音乐,就是高兴,是人不可能避免会有的情感,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高兴就一定会嗟叹歌咏,发抒于声音,手舞足蹈,表现于动作,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嗟叹歌咏、手舞足蹈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全部都表现出来了。
46、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荀子
47、知之为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以自欺。——荀子
48、君子加强道德修养没有比“诚”更重要的,达到了“诚”的要求也就到了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了。
49、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50、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51、迩:近。路途虽然很近,但是如果不去行走,也无法到达。事情虽然很小,但是如果不去做,便不会取得成功。
5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3、说明对人的考察应当重视其内心与做事的方法,而不应该停留在外表的体貌特征上。
54、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锲(qiè妾):用刀刻。舍:放弃。镂(Iòu漏):雕刻。这几句大意是:如果雕刻一样东西,刻一刻,停一停,甚至干脆放弃了,即使是枯朽的木头,也不会折断;如果一直不停顿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金属,是石料,也可以把它镂空。此条用雕刻为例子说明学习的道理。雕刻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锲而舍之,一种是锲而不舍,两种做法的效果截然相反。学习也是选样,如果学学停停,最终一事无成;如果锲而不舍再高深的学问也可以掌握。此条采用比拟的手法,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阐明为学的道理。此条又采用对比的手法,使两种效果形成强烈反差,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手法着眼于人的接受心理,实践中往往容易奏效。
55、错:通“措”,搁置,放弃。君子重视自身内在的智慧和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去仰仗、指望天命,所以天天进步;小人放弃自己的努力,专去指望天命的眷顾,所以总是退步。
56、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57、1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
58、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
59、此以比喻来说明坚守礼仪对于“贵生乐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安邦不可缺失礼义的意义。
60、1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
61、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62、赏析:这句话出自《荀子·富国》。不加教育就责罚,那么刑罚用得很多,而邪恶仍然不能克服;教育而不责罚,那么邪恶的人就不会吸取教训而警戒不干。
63、赏析:这句话出自《荀子·荣辱》。因此和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穿一件衣服还温暖。说一句商人的话,比用矛戟刺还深。
6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65、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知(zhī志):同"智"。这两句大意是:聪明并且好问,只有这样才能成才。此条道出了人的资质聪明与虚心求教对于成才的辩证关系。人的成才是需要以聪明为条件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条件。资质聪颖却不认真学习,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只有既聪慧又不自恃,反而好学善问的人,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这其中的深刻道理,至今仍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66、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荀子
67、“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环境对人的成长和身心修养起着重要作用。人际交往的圈子也是重要的环境,对自己身边的环境要慎重选择,不随不良环境而堕落。
68、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
69、垂事养誉,不可;以遂功而忘民,亦不可。皆奸道也。——荀子
7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71、君子加强道德修养没有比“诚”更重要的,达到了“诚”的要求也就到了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了。
72、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荀子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