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出塞(优美文案46句)
王昌龄的诗出塞
1、王昌龄在当时,名气比李白大得多,外号“诗家天子”。他写的七绝只有李白可以比一比,人们称他“七绝圣手”——写七言绝句最厉害的人。
2、这些诗句都有空间感。但是这首《出塞》不一样,它不仅仅有明月、雄关这样的空间感,他还有秦时汉时这样的时间感。
3、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4、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作为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每一篇文本都联系着若干篇文本,并且对这些文本起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9],从而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可以说,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它的文本;譬如,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对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10]。互文性及传统的知人论世理论,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分析这首经典诗歌文本。
5、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6、[2][5][7][8][38][43][47][101]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第2871页,第2934页,第2892页,第2906页,第2901页,第2878页,第2903页,第2874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7、 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8、边境战事频繁,一年之中兵甲常备,有时作战紧张,一连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饭。
9、自己虽然还想为国出力,但无奈已年老体衰,希望能好好休养。
10、李广和李陵效命疆场,皆英勇杀敌,以少战(胜)多。他们的戎马生涯乃至个人风格有诸多相似处。李陵“有广之风”,司马迁说:“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17]王昌龄此诗,有多处可与李陵事迹构成互文关系。
11、[27]陶渊明:《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笺注,第77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12、[106][113]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第220页,第2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3、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15、君臣关系兼有“主圣臣贤”“君明臣忠”的双向条件,杜牧谴责不能“死节”的降蕃将士,同时也把矛头对准君王。他的“汉诛李陵,是为虐典”[108]说法,与贯休“十载不封侯,茫茫向谁说”[109]和敦煌《李陵变文》“汉家天子辜陵德”的看法一致。敦煌变文有关李陵事迹三种,即《李陵变文》《苏武李陵执别词》《李陵苏武往还书》写本,皆为愤忧怨伤之作,充满对李陵不幸遭遇的同情,普遍含有冤、怨之气。它们虽然写成于安史之乱以后,但这些故事的流传应在初盛唐甚至更早,反映了人们对李陵故事接受的历史语境。当然,唐朝后期对降将、贰臣的不满与谴责,以及华夷观念的强化也影响了对李陵的负面评价。
16、如果你生在盛唐,有这样一个单选题:当代哪个诗人写绝句最厉害?A李白B王维C王昌龄D高适
17、 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18、他忍不住流下了几行眼泪,悲慨之中竟然唱起了那令人闻而生悲的《行路难》。
19、其二: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20、李陵等汉人的混血后代又称“都尉苗裔”,盖嘉运《西域记》载:“坚昆国人皆赤发绿睛,其有黑发黑睛者,则李陵之后,故其人称是都尉苗裔,亦有由然。”[93]黠戛斯“人皆长大,赤发、皙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94]。无论是利益之交,还是出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寻根现象和认同心理,这层亲缘关系得到了唐朝官方及民间的普遍认同。唐太宗既追祖老子,又认祖陇西李氏。拓跋氏在唐朝已称“李氏”,李唐出自拓跋氏之“李氏”,是“李陵胡”的一支。法琳批评李世民“弃代北(拓跋氏)而认陇西”[95],实则“代北”和“陇西”源出一支。后来,李德裕还多次与黯戛斯可汗通信,反复强调唐与黯戛斯的同宗关系,劝其尽快消灭回鹘余部,如“可汗受氏之源,与我同族”,“我国家承北平太守之后。可汗又是都尉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昨闻太和公主为可汗兵众所得,可汗以同姓之国,使遣归还”[96]。李广之后、李陵苗裔、同姓之国,示好之情溢于言表。在另一封信中,李德裕又强调“今回鹘是国家叛臣,为可汗雠敌。须去根本,方保永安”[97]。黠戛斯多次出兵助唐征突厥,参与平息李克用之乱。日渐强大的黠戛斯求册命,朝廷起初颇迟疑,李德裕又进言“黠戛斯已自称可汗,今欲藉其力,恐不可吝此名”,力主“必如回鹘称臣,乃行册命;又当叙同姓以亲之,使执子孙之礼”,“上从之”[98]。会昌五年,唐遣使,诏册黠戛斯可汗为宗英雄武明诚可汗,敕云:“我国家光宅四海,君临八荒,声教所覃,册命咸被。况乎族称宗姓,地接封疆,爰申建立之恩,用广怀来之道,有如常典,得不敬承。黠戛斯国,生穷阴之乡,禀玄朔之气,少卿之后,胄裔且异于蕃夷,大汉之中,英杰自雄于种落。”[99]再三强调“族称宗姓”“少卿之后”,因而封号亦参照李氏宗亲标准。
21、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22、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23、空旷的原野被凄凉的风声充斥,原野上长满了枯黄的蒿草。
24、回到长安后,乡里亲朋都已四处分散,而祖上的坟墓也早已破败不堪。
25、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26、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27、他的性格特别耿直,一看到现实的不公平就喜欢骂,结果得罪了不少人,在官场上当然混得不好,作为芝麻官还被流放好几次。
28、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29、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30、李陵的英勇形象在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人们普遍对其遭遇深表同情。庾信羁留西魏,作诗文每以苏李自比,如“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62]。唐诗咏苏李的诗篇颇夥,多从正面赞颂,尤其对李陵遭遇给予深切同情。王维《李陵咏》写李陵报汉无门和遭遇不公云:“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63]王维还到居延凭吊李陵遗迹,写有“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等诗句。[64]李白《苏武》诗吟道:“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65]刘湾《李陵别苏武》:“汉武爱边功,李陵提步卒。转战单于庭,身随汉军没。李陵不爱死,心存归汉阙。誓欲还国恩,不为匈奴屈。身辱家已无,长居虎狼窟。胡天无春风,虏地多积雪。穷阴愁杀人,况与苏武别。发声天地哀,执手肺肠绝。白日为我愁,阴云为我结。生为汉宫臣,死为胡地骨。万里长相思,终身望南月。”[66]设身处地为李陵剖白心迹和抱屈不平。胡曾《李陵台》云:“北入单于万里疆,五千兵败滞穷荒。英雄不伏蛮夷死,更筑高台望故乡。”[67]李陵台是唐代草原地区的重要文化景观,该诗写其身处异域而心系故乡、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苦。至清代李光地还有“李陵不负汉”的论调[68],庄学和《辑甘州志咏四十韵》也载河西各地“每称遮虏夸陵勇,凡遇牧羊诩武忠”[69]。
31、天宝七年春,王昌龄从武陵赴龙标(湖南黔阳)贬所作《留别武陵袁丞》云:“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79]诗借马援死后见谗被除侯表白心迹:自己和马援一样,都是赤胆报国、忠心为君,但朝廷赏罚不公,边将有功反遭罢黜。表面咏史,实际是借以批判现实。在卢溪(湖南沅陵)作《箜篌引》写一位“深入匈奴”“乱杀胡人积如丘”的老将,晚年老病被发配到“边州”,落得“颜色饥枯掩面羞”“九族分离作楚囚”的下场[80]。
32、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33、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34、[112]孙鑛:《唐诗品》,《月峰先生全集》卷《明别集丛刊》第3辑,第520页,黄山书社2015年版。
35、该诗咏李陵家族多人故事。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身份从军抗匈,因精通骑射、斩杀颇多而晋升中郎将。后,李陵又将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李陵年轻时担任侍中、建章监,符合“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的身份。李陵亦善骑射,对人有仁爱心,谦让下士,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之风。《从军行》写李广亦是写李陵,如“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等句。“屯右地”“逐左贤”写天汉二年之战,又李敢曾随霍去病击匈奴左贤王,斩首甚多,夺左贤王鼓旗,赐爵关内侯。“天涯一去无穷已”及“塞外征人殊未还”写李陵败降,与“万里长征人未还”对应。“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亦与“秦时明月汉时关”呼应。“流水”至“归雁”数句,写身陷边庭的李陵的思乡之感,与《出塞》异调之“《盖罗缝》其二”寓意相同。李广长期守边关,此以“长安飞将”比附“飞将”,类似“小李广”而指李陵。王昌龄诗中“龙城飞将”指李陵,与卢思道“长安飞将”语法一致。明月、关山、征人、龙城、飞将等意象,皆在王昌龄《出塞》诗中复现。
36、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7、王昌龄作此诗的开元十一年前后,当时政治与军事上的重要事件是黠戛斯归附。黠戛斯曾名结骨、坚昆,兴起于剑水流域(今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隋唐时期同突厥、薛延陀、回纥等强族争雄,并于北回鹘汗国解体后一度称雄漠北。唐太宗遣使前往北地宣慰各族,始与坚昆接触。贞观二十二年(648),坚昆俟利发失钵屈阿栈入朝,唐太宗设宴款待,对坚昆的归附甚感欣悦,说“往渭桥斩三突厥,自谓功多,今俟利发在席,更觉过之”[87]。他把坚昆的归附视为比击败突厥更大的功业。于是,“帝以其地为坚昆府,拜俟利发左屯卫大将军”[88]。坚昆俟利发的入朝,标志着剑水流域已正式并入大唐版图,使唐朝北方疆界超越了两汉。此后,坚昆与唐朝保持了长达百余年的隶属关系。
38、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39、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40、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拜(卫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颜师古注“笼读与龙同”[6],因此一般将“笼城”等同“龙城”。因匈奴在此祭祀龙神和祖先,故称。“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7]但是“笼城”与“龙城”并非一地,司马迁《史记》所载“茏城”在漠南,班固《汉书》所载“龙城”在漠北。李广未曾到过茏城或龙城,卫青也只到过漠南茏城,而没到过漠北龙城,后者已大大超出了汉军的作战范围。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41、关于“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黄培芳指出“思古正以讽今”[105],沈德潜也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繇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106]前半句分析甚是,至于“得飞将军备边”,在唐朝是不缺良将的。除李勣、李靖等本土名将,唐朝还有一批少数民族将领,王昌龄所处时代就有突厥人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哥舒翰、安禄山,铁勒部人契苾何力、仆固怀恩、浑瑊,以及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龟兹人白孝德等。因为少数民族战斗力较强,唐王朝也倾向于重用投诚蕃将。此后,也发生了一些叛降事件,正如王昌龄诗中所说“虽有屠城功,亦有降虏背”,甚至出现“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107]的现象。
42、于是跟往常一样,晚上依然留宿在扶风这个地方,买酒独自消遣。
43、[105]王士禎编:《批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中,吴煊、胡棠笺注,黄培芳批评,清光绪九年翰墨园刊本。
44、觉得不错,请在页尾点赞和“在看”哦......
45、[1]王世懋:《艺圃撷余》,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779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出塞》第二首,《全唐诗》复作李白诗,题为《从军行》或《军行》。明嘉靖十九年(1540)刊朱警辑《唐百家诗》本《王昌龄诗》三卷、嘉靖三十三年(1554)黄氏浮玉山房刊黄贯曾辑《唐诗二十六家》本《王昌龄诗》二卷及明铜活字本《王昌龄集》二卷并作《出塞》,无第二首,则二诗是同题合并,非组诗,故不论。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