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伏尔泰简介(优美文案76句)

时间2023-07-04发布admin

伏尔泰简介

1、寻找幸福生活。他们到达了荷兰管辖的苏里南地区,遇到了一位可怜的黑人奴隶。他告诉老实人他们,自己的主人对自己很残忍,荷兰神父每个礼拜天都会跟他们说黑人和白人都是一个父亲(亚当)的儿子。但是,他对此充满了怀疑,因为如果黑人和白人都是嫡亲,那再也没有比嫡亲对自己更残忍的人了。听过黑人奴隶的话,老实人对自己的老师庞格罗斯的乐观主义已经怀疑到了极点,他开始大喊。之后,他们决定从苏里南乘船回去找古内宫小姐。船长告诉他,古内宫已经是总督最宠爱的情妇。老实人因为还在被通缉之中,于是让卡坎波去找古内宫,自己乘船去威尼斯等着他们。为了找船,老实人先是被一个荷兰船主骗走了一些钱和仅剩的羊。他去打官司,又遭到法官的冷漠和无礼。最后,他包下一间船舱,想找一个本地区最不幸的人陪自己航行,他愿意出路费和伙食费。虽然他发现所有候选人都有各自的不幸,他还是在众多候选人当中选了一位他认为最不幸的。这个人叫马丁,是位学者。航行途中,他们亲眼目睹了远处两船对战的场景。他得知,其中一艘被击沉的船,正是之前那个骗他钱财的荷兰船主。恶人得到了惩罚,老实人又开始觉得庞格罗斯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完美而存在”的理论是对的。

2、分享一段夏特莱夫人写给当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的信,由此可见她的独立与才情自信。

3、在夏特莱侯爵夫人去世后,伏尔泰继续他的创作,晚年时期回到巴黎,获得了法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并最终在法国居所内病逝。(伏尔泰简介)。

4、没有画,“单向历”那种每日金句,也让人喜欢。

5、正是在这场论战中,中国传统的典籍——其中主要是儒家典籍——被耶稣会传教士们大量翻译成了西文。至1789年止,四书的全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均已被译成法文,而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也已通过节译、改写、简介等方式被介绍给了法国公众。

6、同样是人,有的人的一生可以如此丰富多彩,把很多人的人生都过了,也影响了无数人的人生。

7、十八世纪的欧洲,这一举动再常见不过,一位贵族若对文人有所不满,他们通常总是用这种杖责的方式来惩罚对方。

8、生活是条沉船,但我们不要忘了在救生艇上高歌。

9、洛克的经验论,重视感觉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对伏尔泰影响很大。

10、正因如此,两千多年后,当伏尔泰的人本主义有缘遇见孔子的人本主义时,便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一个法谚准确地描述了这种精神交汇,叫着:“两个伟大的思想相遇了”(Lesdeuxgrandsesprits serencontrent) 。

11、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尽,最短的也不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

12、比如在路易十四死后,法国当局为了节约开支要将宫廷里的一半的马卖出去,伏尔泰说了一句:

13、第四次,当他被荷兰的那位好心人雅克救回家之后,又重复了同样的话;

14、进了巴拉圭的军营之后,老实人惊讶地看到,司令正是古内宫的哥哥,保加利亚人屠杀的时候,他逃过一死,后来被耶稣会成员给救了。老实人和古内宫的哥哥决定一起去救古内宫。可当古内宫的哥哥得知老实人想要娶古内宫时,大发雷霆,觉得老实人配不上古内宫。争执之下,老实人又把古内宫的哥哥给杀了。随后,老实人跟卡坎波一起易装出逃。

15、“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16、于是,他们几个人一道寻找古内宫。当他们见到古内宫时,老妇人也在那里。老实人看到古内宫已经变得丑陋不堪,他把古内宫和老妇人一同赎了出来。尽管古内宫变得丑陋,为了履行誓言,老实人还是打算娶她。可古内宫的哥哥仍然非常傲慢,他不能容忍妹妹做出有辱出身的事情,不允许妹妹嫁给一个低于男爵地位的人。老实人跟众人商议此事,决定把古内宫的哥哥再还回给船主做划船的奴隶。

17、伏尔泰在这次事件中的积极表现让人想起后来的佐拉的德雷福斯事件。

18、才华横溢,又轻率的伏尔泰在巴士底狱坐了11个月的牢。

19、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若弗兰夫人本人的肖像也是冬宫的收藏。

20、第一次,在他被赶出城堡后,落魄潦倒之际,被两个人邀请吃早餐并邀请他加入保加利亚军队,他觉得“凡事都是为了最美好的而存在”;

21、3邮票美术馆—冬宫艺术品3-1966珍藏-银壶

22、《老实人》中历险的情节,是和他的哲理倾向互为融合、浑然一体的。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和背景都是虚构,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但是,荒诞中却隐藏着严肃的思想、深刻的哲理。

23、前者是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作家,启蒙时代的精神领袖。他的著作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一个时代,以至于任何一部欧洲文化史都绕不开他的名字,而他生活过的18世纪也因此被称为“伏尔泰的世纪”。

24、《赵氏孤儿》是一部充满等级社会价值观的纯男性戏剧。尽管有孤儿的母亲这唯一的女性角色,并且社会地位非常显赫,但是她在把儿子托付给程婴之后便悬梁自尽,追随亡夫而去,充分体现了女性对夫权的顺从,俯首帖耳地将个性与光芒默默隐藏在男性的阴影之下,心甘情愿地成为一个妇德的符号。仅从女性身份而言,这位晋国公主或许可以与《中国孤儿》的唯一女主角伊达梅联系起来,视作后者的原型。然而同为母亲,两个角色之间的差异过于明显,未免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公主向心腹臣子托孤,这本是出自母亲爱子情深的天性。然而在纪君祥笔下,晋国公主托孤的动因却在于这是其夫家仅存的子嗣,关系到一个姓氏家族的血脉延续和兴旺。在中国家国同构的传统文化中,家族的凝聚力和宗法性是国家组织结构之本。孤儿必须活下去,并不在于他本身生命的珍贵,而在于借助他传承香火、恢复家族荣誉、传递家族生命。这就使得个体生命的价值完全湮没在了一个社会团体利益的需求之下。而伏尔泰笔下的伊达梅却站在了无声死去的晋国公主的对立面,鲜活的生命力令人难以忽视。竭尽全力地捍卫孩子的生命只是出于母爱的本能。她既不关心家族荣誉和血脉传承,也无视等级制度的权威性,更不盲目服从丈夫。伊达梅只是作为一个最简单、赤诚的活生生的人存在,她的抗争与呐喊无不代表着作者本人对于君主集权的反思:

25、伏尔泰在确认了事实之后,挺身而出,开始作战。他的愤怒驱使他作出狂热的行动。他的旗帜是“粉碎耻辱!”有组织的盲从是耻辱,宗教迫害是耻辱,政治变态是耻辱——他的同胞违反人性的一切举动都是耻辱。上了年纪的战士身上重又有了新的活力。“我受了很多苦。但是,当我攻击‘耻辱’时,我的疼痛却缓解了。”伏尔泰利用义愤在国人心中燃起了同情的火焰。他特别呼吁哲学家——作家和知识分子——站出来与这个世界上的黑暗作战,他们的心智和头脑超越这个世界的疯狂之上,他们可以用言辞这一武器宣战。

26、出狱后确信自己要以笔为武器,以作家为职业,并改名为伏尔泰。

27、同样,《赵氏孤儿》的男性人物个个忠肝义胆,视生命为草芥。为了主人的家族香火延续,公孙杵臼毫不犹豫地以身赴死,程婴冷血地献出儿子的性命,成年后的赵氏孤儿则毫不犹豫地杀死义父,为家族复仇。而经过伏尔泰的大幅删节,原著中的男性人物仅存程婴一人,也就是张惕的原型。虽然程婴与张惕的角色身份和行为个性之间差异颇大,但是伏尔泰至少保留了他的核心行为:用亲生儿子的性命换取效忠对象的血脉存续。但是,传统中国社会之所以为程婴的行为所震撼,是因为程婴是牺牲自己家族的血脉来换取另一个家族的存续,这种牺牲已经超越了个体生命交换的意义,是对封建忠仆精神的超乎寻常的完美阐释。而伏尔泰在塑造张惕的角色时却表现得瞻前顾后,犹豫难定。剧作家的矛盾在于,一方面感到原作人物过于理性忠义,淡漠生命,缺少人性的暖色,令一方面又为程婴的义举而深刻震撼,体会到令人战栗的崇敬感。这矛盾的态度也导致了张惕成为全剧最受争议的人物。初期演出中,甚至演员自己都难以接受张惕的行为,以至擅自添上了几句台词:

28、伏尔泰的思想之所以能对法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有极其出色的文采。而且他采取的是当时流行的传播方式,文学,特别是写了大量剧本,以戏剧的方式传播启蒙的理念。

29、上述那些话,你可能或多或少在很多地方读到过,而那可能只是伏尔泰诸多金句中的九牛一毛,在他著书岁月中,他每涉及一个主题发表见地,都会令当时文化界惊叹。即使放到现代,大众可能会觉得伏尔泰数量众多的机智和智慧缺乏深度,也很难不珍惜和原谅他。他确实拥有的是一个哲学家的智慧和全面的见解,伴随着对生活的热情,一种对自由和礼仪的正确预言的热情,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心灵战士。

30、“这或许是西方人的耻辱,出于什么样的不幸,我们要到远东去找寻一位简朴的贤哲。他不图奢华、毫不招摇撞骗,在我们俗历六百年前就已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幸福。那时,整个北方尚未发明文字,而希腊人的智慧也才刚刚脱颖而出。这位贤哲就是孔子。他是古代立法者中唯一从不愿意欺骗别人的人。自他以降,有谁倡导过比这更善美的行为准则吗?我们必须承认没有哪个立法者宣讲过对人类更有益的美德了。”

31、英国的思想自由和政治自由的气氛让伏尔泰赞叹,也羡慕英国作家和哲学家能够无所顾忌地公开发表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看法。

32、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

33、经常被说起,只是因为我们一直都没有自由说话的权利。

34、但丁《神曲》:事业爱情双重打击下的“神作”(关于“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35、确实,此时的伏尔泰已将全部力量都集中到一个目标上——“反无耻之战”。当他将孔夫子与“西方人”做比,并颂扬中国贤哲的纯洁、简朴时,他瞄准的确实是基督教的狂热、欺骗性与不宽容,因为这些儒家思想的长处恰与宗教狂热的骗术与胡扯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伏尔泰拼尽全力也要揭发和戳穿的。而夸赞一个异国,一个“不在场”恰恰就是为了批评法国的现实——这是哲学家伏尔泰惯用的策略。在费尔奈,在战斗中,他需要一件锋利的哲学武器。此时,伏尔泰确实净化了中国形象,将一切原初的、妨碍武器锋利的细节全部去掉了。然而,并非所有的“净化”皆出于论战目的,尤其是关涉孔子的部分。

36、所幸此次坐牢时间不长。伏尔泰给负责管理巴士底狱的部长寄去请求信,事情就有了转圜余地:在不引起大的轰动情况下结束令人不快的洛汉事件。伏尔泰“乞求获准在狱吏处用餐和见客,还急切请求放他到英国去”。他期盼在英国比在波旁王族专制统治下拥有更自由的生活;他听人说,海峡彼岸贵族与市民的社会地位差异不很重要。王室很快对伏尔泰的命运作出决定,两周后他获准去英国,而且刻不容缓。后来狱吏被告知,伏尔泰事实上已从加来港乘船去英国了。

37、材料一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38、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则是一部架空历史的五幕戏剧。背景是成吉思汗灭宋,要杀尽宋氏血脉,斩草除根。宋臣张惕以亲生儿子冒名顶替大宋遗孤,他的伊达梅虽然心怀忠义,但是不忍牺牲儿子,最后她竟向成吉思汗道出实情,以求救子。早年成吉思汗流落北京时曾向伊达梅求婚,现在便以其夫、其子及大宋遗孤三人的性命为要挟,再次向伊达梅求婚。关键时刻,张氏夫妻二人不惧威胁,不惧严刑拷打,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征服者,决定自刎以报宋皇。成吉思汗感震惊于张惕夫妇的道德力量,羞愧之中下令赦免了他们,并收大宋遗孤及张惕之子为义子。剧本以成吉思汗恳求张惕留在宫中以中华民族的高度文明教化元朝百官而结束。法国伏夫子让元太祖象一个小学生一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武力和强权的局限性。

39、“我想写这样一部历史,它应该确切地描述,人们在家庭圈子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们都掌握了哪些技艺……我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精神的历史而非无关宏旨的个别细节,对于伟大的统治者们的故事我并不感兴趣……但是我想知道,人类从野蛮状态过渡到文明状态都经过了哪些阶段。”

40、学生结合课前搜集材料,回答问题: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多才饱学,既是哲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又是诗人、小说家、剧作家。

41、讵料数年后毁随誉至。事情发生在1726年2月4日。这位八年前给自己添了个贵族名号“伏尔泰”、现年三十二岁的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被社会现实拽回到真实地面。他的假贵族生活崩溃了。有一个属法国领导层家族的后裔,名叫圭·奥古斯特·洛汉,他早就对这个市民之子看不顺眼,眼瞅着这小子越来越受宠于宫廷,戏剧上又成果累累,于是心生妒意,想狠狠教训教训他,遂唆使几个仆人在光天化日的大街上对其痛殴,引起无数人围观和嘲笑。唆使者意犹未足,还朝仆人发号施令,语含讥诮:“别揍脑袋瓜,里面可能还会冒出一点好货色来!”伏尔泰自然不善罢甘休,就到贵族朋友处寻求支持,不想那些人全部缄默,不置一词,这事令他错愕不已。他们拒不同情这个被社会高层的奴仆痛打、痛打像街头流浪狗一样的市民之子,觉得这不过是件逗乐的事罢了。伏尔泰深感屈辱,思谋着如何复仇。他想同那个贵族后裔决斗,四处扬言要杀死那个胆小鬼。他学击剑,练射击,与受雇的勇士交往。这样一来便给敌手提供了足够的口实,促成当局下达盖有王室图章的逮捕令,逮捕这位不受欢迎的宫廷诗人。被告未经法庭审理和判决就无限期地坐了班房。1726年4月17日,伏尔泰第二次尝到巴士底监狱的铁窗风味。此前,他在1717/1718年曾系狱于此,度过将近一年时光。

42、三年流亡生涯结束后,35岁的伏尔泰回到法国,决心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而战。

43、一个学生成绩下降了,为此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他。对此,你怎么看?

44、制定法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教会法。法律是政治的法律,是任意制订的、纯粹民政的法律,时而设置五监察官,时而设置执政官。

45、  去年国博举办的孔子展中,专门展出了一副当代油画《伏尔泰的书房》。

46、教师顺势提问:伏尔泰之所以如此令人景仰,原因何在?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顺势导入新课。 

47、他给一些哲学词条的解释,都很通俗,常识化,生活化。也都基本上是基于他的经验主义思想出发。没有深入的思辨,也经不起认真的推理论证。

48、他抨击天赋观念,认为我们的感觉是一切观念的来源,人的认识不能超越感觉,感觉是认识的界限,因此伏尔泰讨厌形而上学的思辨。

49、伏尔泰能写作,也有经营才能,年轻时可以通过倒卖政府证券大赚一笔,后来能倒腾房地产生意发财,就我所知的,思想家中最会赚钱的就是伏尔泰了。

50、▲ 伏尔泰与罗昂-夏伯的冲突(威廉·奥查森爵士作于1883年)

51、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法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但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故有如此遭遇。

52、动物的嘴也能吃东西,动物的声音只能是简单的信息交流。

53、伏尔泰,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

54、▲今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伏尔泰故居,他曾在这里写就《天真汉》《老实人》等作品

55、这样一个形象,我们在18世纪50年代伏公所有论中国的著作中几乎都可以见到。此后,伏尔泰对于“中国最著名哲学家”孔夫子的赞扬便与日俱增,并且在60年代达到了顶峰。

56、他要我们不要相信假说,不要从原则出发,不要试图拿原则去解释一切,而应该精确地分析事物,以怀疑的眼光,尝试观察这些事物是否与某些原则有关系。

57、伏尔泰原名叫做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而伏尔泰是他的笔名,因此从名字中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法国男性专用的名字。

58、伏尔泰如何赞美中国的,首先要看伏尔泰如何赞美中国皇帝的。在伏尔泰时期,中国正值清朝乾隆皇帝,他将乾隆皇帝视为一个开明的君主的同时,还将他视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在给瑞典国王的一封信中说道,他经常给中国皇帝写信,但中国皇帝却从来不给他回信。他在阅读了乾隆皇帝所写的《盛京赋》后,说,在乾隆皇帝的诗里,仁慈和柔和随处可见,却又觉得奇怪,像乾隆这样的皇帝,日理万机,却还能写出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实在令人景仰不已。他还赞美中国的皇帝从诗句中,都到处透露着谦虚,而这种品质,却是西方人所缺失的。

59、伏尔泰没有欧洲中心论思想。欧洲不再是整个世界,而是一个与其他文明世界地位平等的精神世界,犹太教与基督教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也是平等的。

60、此后,伏尔泰在大量作品中更详实地介绍了孔子及儒家典籍,甚至直接征引中国智者的语录。这充分说明了,在“反无耻之战”中,他确实是更加用心地研读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著述的。

61、如若细化到具体情节的处理,伏尔泰所作的最大改动乃是《赵氏孤儿》中程婴之子,即《中国孤儿》中张惕之子的生死命运。元曲《赵氏孤儿》中,程婴假意卖主求荣,向屠岸贾告发孤儿藏身之地,实则用亲子替代了少主,令仇家深信找到确是赵家遗孤,当着程婴的面处决了他的亲生骨肉。在原剧中,程婴的牺牲精神和忠义果敢完全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丝丝入扣地迎合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事实上,十八世纪部分法国观众和批评家一味强调血亲相残情节给欧洲观众带来的震骇,然而类似弑父或弑子的情节早在欧洲人熟悉的古希腊神话中大量存在。从克罗诺斯在母亲帮助下阉割父亲乌努诺斯,坦塔罗斯杀死并烹煮亲生儿子邀神赴宴,俄狄浦斯无意间杀死亲生父亲娶回亲生母亲,阿伽门农将亲生女儿伊菲革涅献祭给阿尔忒弥斯;美狄亚为了报复背叛的丈夫伊阿宋而亲手杀死一双亲生儿女……对于欧洲读者来说,这些家族至亲相残故事并不陌生。即便在高乃依出版于1647年的悲剧《赫拉克勒斯》(Héraclius)中,也曾出现过就类似的情节:赫拉克勒斯是莫里斯皇帝(Maurice)的遗孤,为了少主不遭到弗卡斯(Phocas)的杀害,忠诚的女管家列奥蒂娜(Léontine)也用亲生儿子换取了赫拉克勒斯的性命。而高乃依对于这样的牺牲精神表示了钦佩和赞誉。可见,至少在17世纪的法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社会并无太大差异,《赵氏孤儿》中程婴献子救主的行为与希腊神话甚至法国古典悲剧之间有着天然的相通之处,效忠君主都被视作高尚品格。而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文化中,家族至亲间的彼此残杀之惊心动魄更胜过仇人间的血腥屠戮,也更富于戏剧的张力。

62、伏尔泰墓志铭很简短,但这足以表现出来伏尔泰的一生。伏尔泰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文学以及思想领域,他的内心是向往自由民主的,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他的内心的想法有着明显的反差,伏尔泰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沦落为处处充满欺压的地步,民众被教会以及封建专制压迫的毫无人生自由。这使得伏尔泰开始了一系列他先进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影响了法国的一代人

63、(1)原因。①教育观念陈旧,重分数轻能力,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②解决和处理学生学习问题缺乏教育智慧与技巧。

64、3 邮票美术馆—冬宫艺术品3-1966珍藏-银壶

65、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这段历史,很可能大家会觉得年轻的伏尔泰太“老实”,这段经历多少流露出一种“痴傻”与“可笑”。一如他后来写作的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伏尔泰却一生都在致力于歌颂这种品德,刚正不阿,信任与诚恳,永远不畏他人而曲折自我的心声,同时富有勇气。

66、随着年龄增长,伏尔泰也变得成熟起来。意识觉醒的每一天,都会感觉到一个新的太阳,例行其事——这就够了。“当每件事都被称重衡量,我觉得人生中的享乐远多于苦难。”

67、夏特莱夫人的老公是一个军官,还是有爵位的,他们有三个孩子,而且他还知道他的妻子与伏尔泰的私情。

68、两人正说着,犹太银行家进屋来享受他的“特权”了。他发现老实人在这里,便拔剑刺向他,结果老实人也拔剑反击,将犹太银行家刺死。几个人正在商量怎么办好时,宗教法庭大判官又进来享受他的“特权”。老实人把宗教法庭大判官也一起给杀了。古内宫正不知所措之时,老妇人建议三个人一起骑马出逃。

69、强求使得各种各样的“偏见”统一在一种“偏见”上,这样的统一是虚假的,也是对人类心灵的专制。

70、个别资源极其富饶国属于例外,但是自然资源自然有枯竭的那一天,而且即使资源丰富,若是没有自由的言论,人民最后日子也还是会一塌糊涂,比如委内瑞拉。

71、主人公在异乡的游历,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也从中看出个人经历的荒谬性,进而思考人生的命运、英雄的命运,在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幸福的真谛。

72、伏尔泰的一生以各种方式表达启蒙的观念,唯独没有借助晦涩的形而上学。

73、结果父亲坚决反对,将其送入法科学校,只是他实在不感兴趣,后来中途退学。

74、哲学要走向大众,哲学就必须先要走出学院的高墙,走进生活,走进人心。

75、年轻时的伏尔泰是乐观的,相信理性可以带来进步,社会会越来越好,人民会越来越自由,但是晚年时内心却被一种浓郁的悲观主义情绪占据。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