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44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精选

时间2023-12-15发布admin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1、再如“兼爱”一词,就是无差别地爱。这意思是:人不分内外、等级互相关爱,跟博爱的意思完全一致。(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2、孟德斯鸠逝世的第二天下午五时,遗体在圣苏普里斯教堂入殓。狄德罗是唯一在场的启蒙哲人。而在法国大革命中,孟德斯鸠的坟墓被捣毁,遗骸不知去向。

3、所有崇拜伏尔泰的行动主义的小册子都在不懈地宣扬、招募、战斗,而且它们都崇拜伏尔泰的超级洒脱,这个人曾写下这样的文字:“时光绝不会像从未发生那样流逝”,应该“不论在哪里,永远从此刻出发”,他们甚至更为自觉地引述那位行事迅速的亚历山大了:“胜利的英雄不需要祖先。”当第一份向伏尔泰致敬的法令颁布时,一位议员提议将伏尔泰称作“思想的解放者”。正因为如此,拉马丁把这个神一样的人物的棺椁进入巴黎,看作“自由接管了这座城市和圣热纳维耶芙的神殿”,由此证明大革命对自己有十分恰切的理解。

4、我站立的協和广场,眼前除前面说的摩天轮与喷水池,还有一座魁峨的纪念塔直插云霄,它是方尖碑(obelisk),是与金字塔齐名的古埃及文明权威的象征。它由整块的花岗岩雕成,重达数百吨,四面饰有象形文字,表达对太阳神的崇仰。

5、他说长久以来最有兴味,想以毕生精力去写的一本书,就是那部有关政治制度的理论书。这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那时他住在在威尼斯,仔细观察当地政府的运作过程。他惊讶地发现,这个举世称誉的政府,竟有那么多的毛病。

6、他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被称为“人民主权的捍卫者”。

7、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1689—1755),是国家学说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8、其二是城市小手工业者与城市贫民,他们渺小的资产与贫弱的身份,无法与工厂主、金融家比肩,无力与机器大工业竞争。他们反对机器的发明,进而对科学进步表示疑惑。他们与小农一样,革命性甚强,但反对资本市场制度,眷顾原始社会生产与分配方式。

9、卢梭认为高贵的德行在今天这个堕落肮脏的社会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回到人类社会的早期才能找到它。他极力赞扬柏拉图倡导的古代斯巴达社会。

10、好一阵子,卢梭才从对乡村景物的沉醉中苏醒过来。他要整理旧稿,投入写作。他规定自己每天上午抄乐谱,这是他谋生的职业,下午带着纸和笔外出散步。途中随便找一个地方坐下来写作和思考。他说:那片几乎就在我门口的蒙莫朗西森林,就是我的书房。卢梭在这里送走了人生中一段宝贵的光阴,著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社会契约论》。

11、他继续讲到,因为这一观念,墨家得罪了奉行“三纲五常”、“君臣父子”观念的儒家;比如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轲就大骂墨家是“无君无父,禽兽也”。

12、走出喧嚣的都市,从此不想回来,无论巴黎也好,伦敦也好,别的都市也好,都是路过,不算长久的居所。卢梭想找一个地方避世隐居,专心著述。这是1756年春天,一次与埃皮奈夫人一起郊游,走在蒙莫朗西森林的小路上,一所绿树环绕的小房子,引起卢梭的注意,流露欣喜。埃皮奈夫人发现了卢梭心情的变化,拉着他的手,笑吟吟地说:”这是为你而备的,送给你住,祝愿你在这里生活快乐。“

13、如伏尔泰的话可以用来证明处决君主的合法性(“如果有暴君,就该将他们罢黜”);

14、总而言之,卢梭的理想反映了为生存而战的社会下层小资产阶级的要求,而伏尔泰则代表着社会上层资产阶级的想法。

15、1755年2月10日,星期一。这一天,伟大的思想家孟德斯鸠溘然长逝。在互相敌对的派别围绕着他明争暗斗之时,他力图使每一方都得到某些程度的满足,使自己在既不触犯宗教,又不背弃自己著作所阐述的信念下死去。

16、尼采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传播最广的是所谓“权力意志论”。他說:权力意志,可用来对一切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生命中最基本的驱力为权力,最宝贵的品质是夺取权力的意志。宇宙变幻、万物生长,及至于人的思考与行为,皆因权力而发动,若无权力则归于死寂。希特勒接受尼采思想洗脑,把尼采奉为精神导师,及至跨台前夕,不忘在墨索里尼生日时送他一套《尼采全集》。

17、1793年,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主持通过新宪法。将《人权宣言》列于其首,并作进一步修改,明确指出:国家主权必须掌握在人民手中,如果政府肆意侵犯人民权力,人民必可反抗和起义。如上《人权宣言》的核心表述,是卢梭《社会契约论》精神的集中表现。

18、卢捘逝世之后依然不得安宁。有人说他倡导自由,有人说他崇拜暴力;有人說他鼓吹平等,有人说他支持暴政与极权,悲乎卢梭!人们创造了一个概念:“多数人的暴政”,并将此“暴政”与卢梭联系起来。

19、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主战场。其中有三位斗士最引人瞩目,那就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伏尔泰(1694—1778)主张开明专制主义,认为应由服膺理性的开明君主掌握统一不可分割的国家主权。孟德斯鸠(1689—1755)主张自由立宪主义,要求按洛克的原则对主权加以分割,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以防止国家中的任何一个权威变成专制权力。卢梭(1712—1778)则主张民主共和主义,该理论强调“主权在民”,因而和伏尔泰的“主权在君”截然对立;同时它又强调主权“统一不可分割”,这又多少有了点伏尔泰的味道,而大异于主张主权分割的孟德斯鸠。

20、还需要补充一点,人们引用伏尔泰可能与引用卢梭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就意味着要对整个计量结果做相对化处理。大革命期间,人们大量使用伏尔泰的文本(大革命的十年中他的“全集”出了六版,“选集”出了两版),但它们更像来自一个精心打造的格言宝库,与具体语境脱离了关系,这些话写在旗帜上,或者突出雕塑的某种姿态,或者伴着车辆游行队伍,的确是很合适的。

21、普通人听到这则消息纷纷感觉:这事也太不可理喻、矫情造作了。而事实上,这事一点不作,一男一女结合在一起,刚开始情欲攻击着分歧,一切微不足道,但日子久了,理性最终会占据主导。

22、由此看来,法国大革命浪漫激进、痛快淋漓的风格也就和卢梭有了极大的关系。完全可以肯定:没有卢梭,法国大革命就不可能具有那种形式、那种力度,它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自然也要大打折扣——正是这场法国大革命,最终树立起一种影响深广的“政治民主崇拜”,开启了一股延续至今仍方兴未艾的政治民主化的世界潮流。

23、生时互不待见,死却同穴而眠。200多年过去了,伏尔泰与卢梭共同安息于法国的先贤祠。他们再也无法像200多年前那样意气风发、思绪灵感迸发的争吵了。

24、小大人与土星人相见恨晚,于是他俩相互做伴开始了哲学之旅。在造访了木星和火星后,他们抵达了地球——一个犹如泥球大小的暗淡小球。地中海就是个小水池,大西洋也不过是个小池塘,土星人大失所望,感慨地球构造太粗糙,这里不会有理性的人生存。小大人却以钻石项链为显微镜发现了地球上微小的人。小大人又剪下指甲当喇叭与地球上的小人们说话,地球上有一位数学家借助一棵树以及一系列三角形竟然量出了小大人的身高,一位地球上的哲学家告诉小大人此时此刻地球上有十万戴帽子的人正在杀戮另外十万戴头巾的人,杀戮与被杀戮,一直未变。

25、伏尔泰和卢梭这两位站在大革命门槛上的导师级人物之间建立了一种对等关系。用雨果的话来说,要想两人在死后实现和解,其难度不亚于将他们迁出先贤祠这样奇幻场景的出现:“两具头骨相互碰撞,撞出的火星兴许能让创作了《哲学辞典》的大脑和创作了《社会契约论》的大脑相互交流并实现和解。”

26、  那次之后,我在水木BBS新申请了一个ID作为备份小号,没想到后来这个新的ID居然成为了我最常用的ID。

27、骆新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8、这件事似乎和法国启蒙主流崇尚“开明专制主义”的倾向有关。人们知道,“开明专制主义”的主要鼓吹者伏尔泰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迷。这位睥睨一切传统权威的批判家,对于中国的传统权威孔子却非但不敢小觑,反而推崇至极。他把孔子的画像挂在家中的礼拜堂里朝夕膜拜,并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欧洲基督教的一神教专制。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显然,伏尔泰推崇中国的儒学文化,主要就是看到其中有一种他在当时欧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精神(其具体表现就是宗教宽容)。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魁奈则是另一位有名的中国迷。他几乎言必称孔子,对奉行儒学的中国文化和政治体制颂扬备至,认为中国是符合自然秩序的完美楷模。他于1767年写就了《中国专制制度》一书,由此为自己赢得了“欧洲孔夫子”的雅号。重农学派为何推崇中国儒学?关于这个问题,有学者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但重点是研究儒家思想对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强调了它对法国重农学派理论的滋养,并由法国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学说的关联,进一步凸显了儒家思想对整个西方近代经济思想的奠基意义。这其实是儒家学说对整个欧洲启蒙运动(包括别具一格的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影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如果是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分析,那么更值得我们重视的,还是托克维尔的有关看法。托克维尔认为,重农学派之所以推崇儒学,是因为他们从中发现了他们所特别珍视的“平等”价值。在托克维尔看来,重农学派的著作最能体现法国大革命的那种革命民主气质,因为“他们不仅憎恨某些特权,分等级也令他们厌恶:他们热爱平等,哪怕是奴役中的平等”;由于这种平等在四周无法找到,他们便把眼光投向了遥远的中国,结果发现那里早已有了这样的东西,表现在:中国的“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叹为观止,心驰神往”。

29、卢梭政治学说的主题是自由。自由思想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与罗马的城邦自由精神。如果说,东方的古代社会基础是村社,西方的古代社会基础是城邦,那么从村社的土地上生长出最初的专制理念,从城邦的市场中誕生出原始的自由精神。至于近代,西方自由思想日益发展,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到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与卢梭,体现西方近代自由思想前行的若干重要阶段,而卢梭则可认知为西方近代自由精神的集大成者。

30、这样的分期显然意味着,时段的划分也是一种思想的划分。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反革命观点,它是菲耶韦(Fiévée)提出来的:“德行败坏之人”的兴起应归咎于伏尔泰,而卢梭则招募疯子为追随者。

31、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32、最和蔼可亲、最忠贞不渝的《百科全书》编纂者路易·德·若库尔通过克莱拉克的维旺家族,与孟德斯鸠有亲缘关系,因而是他最推心置腹的朋友。狄德罗则在为孟德斯鸠举行葬礼时前往吊唁,以示敬意。在启蒙运动的自然科学作者中,除了梅朗和布封以外,孟德斯鸠的知交还有雷奥米尔,瑞士生物学家阿伯拉罕·特朗布雷和夏尔·博奈(只有书信来往而已),以及有无限好奇心的秉性欢快的科学家拉孔达明。这位瑞士人并不是孟德斯鸠晚年对其学术活动感兴趣的唯一外国人。他还和沃尔伯顿保持着书信往来。沃尔伯顿虽然在英国情况远非如此,但在法国却被看作是启蒙学派的朋友。他和休谟互相通过几封书信,并发现两人志趣相投。他甚至还记述了与一位富有哲学头脑的西班牙陆军上校进行的一次交谈,这位上校敌视耶稣会,却对西班牙启蒙运动的先驱费霍颇有好感。孟德斯鸠没记载这位上校的姓名,很可能是阿兰达,1753年阿兰达正在法国,据说与狄德罗、达朗贝尔和孟德斯鸠有交往。他后来成为西班牙最显要的政界人物之一。

33、以赛亚伯林(正给马克思写传记):奇怪了,楼主好斗,粗鄙,缺乏教养,怎么这么多人顶帖?

34、成功订阅后,即可入群和群友交流迷思、热切讨论,让哲学不再高冷。

35、他看出来了,社会上一切都与政治相联系,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任何一国的人民的现状,都是他们政府性质的反映。政府什么样,人民就什么样。“什么是可能的最好的政府?”卢梭决定弄清楚:“什么样的政府性质能造就出最有道德、最开明、最聪慧、总之是最好的人民?”原先卢梭曾起草一本叫《政治制度论》的书。完成《新爱洛绮思》后,本可以专注于这本书的写作,上手后觉得所需时间太长,于是决定把其中的中心部分抽出来,单独形成《社会契约论》。

36、这个看不见的“契约”规定,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人民,统治者一旦发纵淫乐、贪污腐败,人民将造反革命,将统治者打翻,取消他的权力,归还到人民手中。

37、对于所有恐怖组织活动卡里莫夫没有手软,以其娴熟的手段施以镇压。2004年3月发生恐怖爆炸,卡里莫夫认定是恐怖组织所为。他用缺席审讯的方法,宣判伊斯兰运动中两个极有影响的头目死刑。鉴于乌兹别克是重要的反恐战略要地,上海合作组织的反恐中心设在那里。

38、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39、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为目标的法国大革命

40、卢梭认为,艺术与科学根本不能敦风化俗,相反,正是科学和艺术的出现,人类的自由遭到了扼杀。卢梭的反其道而行之,果然吸引众多眼球,他的论文立刻拔得头筹,一夜之间,卢梭声名大噪。

41、伏尔泰这种“中华文明崇拜论”搞得我们中国人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尽管伏尔泰的中国论有不客观之处,但伏尔泰却能借中华文明这种异邦文明去审视基督教文明,批判基督教的愚昧与迷信。其实,伏尔泰何止是借中华文明去审视欧洲文明,他还借外星文明来审视人类文明,伏尔泰想象力如天马行空,文笔又极好,他的科幻哲理小说《小大人》放在今天也是上乘之作。

42、他一生中与人交友,善始善终者少,如加入著名的启蒙主义团队,又和其中的代表人物狄德罗等一个个闹翻,招来骂声一片,是人们至今议论的话题。

43、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他们到底赋予伏尔泰何种角色?依据的是何种形象?对伏尔泰的回忆如何能有助于大革命的自我理解?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