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阳明心学的精髓的八字(优美文案37句)

时间2023-10-23发布admin

阳明心学的精髓的八字

1、心中出现了空隙,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这时就是王阳明的“此心不动”。而心一动,你看见的就只是你的妄念在对方身上的投射,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了。

2、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

3、然而,不顺道把理学与心学的那些“恩恩怨怨”理清楚,又无法说清楚王阳明的心学。没办法,我就试着通俗地说一说吧。

4、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5、王阳明这句话真正想说的是,人是应该有意识、有灵魂的,而不是一堆死肉。你需要唤醒良知,用自己的眼看更多的花花草草,看更多这世界的花花绿绿,让自己的心能感知更多。你没看过、不理解的世界,对你来说就是不存在的。

6、黑石集团CEO苏世民新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中坦诚分享了25条工作和生活原则,看看你符合几条?

7、我们知道,隋唐之后,被佛道占据优势和上风的局面终于被打破。这个“打破”就是从北宋周敦颐开始的,其中在雩都巡视之后创作的《爱莲说》就是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

8、在“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仗无数,未尝败绩。他去世前一年,两广再次叛乱,其他人无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请王阳明出山。孰料,叛匪一听说鼎鼎大名的王阳明要来,立即就投降了。

9、这五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即是这个社会的发展理念。请问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你企业的发展理念?所以,当我们愿意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那个地盘,超越自己的那个观念——你是企业家没有错,可是,同时你也是这个社会当中极重要的一分子——打开自己,融入这个社会,融入这个时代,这才是阳明心学的精髓。

10、薛侃经常悔悟反省。先生说:“悔悟是去病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1、这八个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此心不动,更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最富有诗意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随机而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行动。要做到随机而动,前提是此心不动,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

12、所以,当我走上舞台的时候,从各位的掌声当中,我听到了大家的那份渴望:大家也愿意像台上分享的几位企业家一样,让自己的生命焕然一新,让自己充满满满的正能量,让自己可以用一份清澈的良知去观照这个时代、观照这个社会,把自己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的旅途之中。由此,我们不仅仅在为这个民族尽我们的一份应尽之力,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价值最大化的最好机会。

13、按照王阳明的说法,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它就是天理,将我们心中的良知置于万物之上,万物就有了天理。如果我们每件事都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那就能获得不动如山的心和排忧解难的智慧。不要再想第二遍,想得越多私心越重,有了私心良知就被蒙蔽了。如果一个人能始终坚持良知就能够获得成功,听起来很容易,其实做下来却很难,因为很多人都不能将致良知坚持到底,除了圣人尧舜孔孟还有王阳明。

14、善恶起于人的心念,遵循天理即是善,动气即是恶。心念不起,则无善恶分别,为心念起处,为气所动,动则生恶。

15、为了让弟子们深刻理解他的心学,在赣州时他写下了《大学问》一书。《大学问》是心学入门课,是王阳明从心学的角度重新解释了儒家经典《大学》。他在《大学问》中说:“良知是件法宝,使用它不需要任何繁琐的程序,也不需要任何咒语,只要你按它的意思行事,就是最好的使用方式。”这是王阳明告诉我们的一个终极真理,用王阳明的话说,这个道理不是我告诉你的,它其实就在你心中:天下一切事,都是你良知的事。

16、因为当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我们的心理活动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会一直在行动、想象或思考,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够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世界的真实存在。

17、理是静止不动的。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就是指不看不听、无思无为。不看不听、无思无为,并不是如同槁木死灰一般,看、听、思、为全部依循理,而未曾有其他的看、听、思、为,这也就是动而未曾动,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也就是指体用一源。

18、下面,颜小二将简单和各位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部分精髓理论“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然后再向各位简单叙述一下阳明心学的这些精髓给我们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即“许多时候,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心外无物”之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说到王阳明心学精髓,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知行合一”,但是,想要更为深刻地体会“知行合一”的内涵,颜小二还是建议各位先对“心外无物,心即理”以及“致良知”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去品味“知行合一”,收获会更大一些。

19、先生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人称七情,七情都是人心应该有的,但是需要将良知理解清楚。例如陽光,它不能总停留在一处。无论何处,只要有一线光明,就全是陽光所在处。天空即便布满云雾,只要太虚中还能分辨颜色和形式,均为陽光不灭处。不能仅因为云能遮日,就要求天不产生云。七情顺其自然地流露,都是良知在起作用,善恶不能用它来区分。但是又不能太执著。执著,七情都称为欲,都是遮蔽良知的。当然,稍有执著,良知就会发觉。发觉了就会克除遮蔽,恢复本体了。能在此处识得破,看得清,才是简易透彻之功夫。”

20、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后来犯了很多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作为对手,王阳明的心却可以不动,于是他的心就是一面空明的镜子,宁王的妄动会清晰地映照在这面镜子上,其致命缺陷会被王阳明一览无余。结果,王阳明可以随时抓住宁王的漏洞“随机而动”,不仅可先发制人,也可后发制人。

21、《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它是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22、作为企业,我要向最优秀的企业看齐,同时,我们要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协调、融合起来。这个世界看起来纷繁复杂,可是,当你回到那个本质的时候,它又如此清晰而简洁。

23、他在所著的《传习录》中说“心即理”,即一切道理、真理、天理都在我心,不需外求,知行肯定是合一的。而实际上,知行合一的实践只是“致良知”的前奏,阳明心学真正动人心脾的地方在于“致良知”。“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的“致知”,它的运行原理就是按照良知的本能(能分是非善恶)指引去为人处世。

24、如何做到心不动?答案就是:让念头自然流动。

25、学王阳明心学,要牢牢记住一点:心是世界与自身的主宰!而不是外物!我们一定要向心求,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向物求,向人求!

26、在法律与道德的阶梯上,在保障自己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去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不要管别人如何说——因为你永远无法让所有人满意,因为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说你的不是!听从你的心就足够了!

27、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28、――――――――――――――――――――――――――

29、而我们平常都是怎样的呢?念头起来了,要么跟着它走,被念头绑架;要么是对不好的、自己不认可的念头自责和压制,这就与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对抗。无论哪种,人往往都是不自觉的,这就是执迷的症结所在。

30、所以,阳明心学是有关“心”的学问,是很深的路径,需要我们一生去践行。既然“简而易行,行而易偏”,我们如何既能践行在致良知的路上,又不至于走偏?我大体上做一个总结,也是两点。

31、先生曰:“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到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32、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33、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

34、我们一定要活在当下,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专注于当下的人和事,不对过去做无谓的得失计较,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忧天的担心。

35、有人问:“在《论语》上,孔子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向愚蠢的人讲高深的学问,都不能使他们进步,若什么都不与他们讲,能行吗?”

36、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