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优美文案35句)

时间2023-10-09发布admin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1、其次,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萨特认为主观性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绝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永远都是不可避免的,认为残酷的战争、丑恶的罪行这些种种都是造成人类冲突的因素,而这些都是荒谬的,人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是极其痛苦的,如此的世界反映出来的现象和表象只能给人们带来痛苦和悲伤、失望与苦闷,而人生注定是一场苦痛交加的旅行。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如此。

2、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1943年萨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这本书也成为存在主义的代表著作。

3、  存在主义哲学,顾名思义,是探讨人的存在的哲学。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创始人是海德格尔,他颇受尼采影响。尼采推倒了上帝的价值大厦,宗教的价值沦丧直接导致了人类的归属感的丢失。人们逐渐感到孤独,自我的微不足道,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存在,考量存在的必要性。这个时候,存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而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是萨特。下面便讲讲萨特。

4、忍让是我对每个人的意愿,结果,我的行动也就成为全人类的一种行为。或者,举一个较为私人性的例子,我决定结婚生子,纵然这个决定只是从我的情境、情爱、欲望中发展而出的,但在实行一夫一妻制上面,我就涉及到全人类,而不只我自己。所以,我对自己固然有责任,对别人也有责任。同时,我也塑造了某种我所希望的人的形象,我塑造我自己,我也塑造了别人。(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5、  《存在与虚无》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在理论方面。概言之,它启导了大陆哲学的进一步发展。首先,现象学从原来研究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单向途径,演变为渗透到人文科学各领域中去的多向探索,大大推进了研究人的问题的当代人类学、解释学的发展;其次,由于萨特的“自由”—“选择”—“行动”的思想在某种理论层次上与实践范畴的亲缘关系,故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西方的“马克思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最后,由于它自身的一些缺陷,又造成了从它那里获得补充、又与之相对的哲学流派得以发展的契机。比如,当萨特强调行动和选择的自由在社会中的绝对意义时,法国社会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则反诘:人的行动、人的自由、人的存在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如何?从而促进了结构主义哲学的发展。

6、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

7、两人共同生活51年,没有结婚,死后两人合葬于巴黎蒙帕斯公墓。

8、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家。中学时期,萨特开始阅读哲学著作,这对其后来的哲学生涯有重要影响。他同时对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9、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决定的,而完全是由自己的行动造成的,是自己设计选择的结果。(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10、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最大尊重和包容。

11、首先,存在主义曾被指责为诱导人们安于一种绝望的无为主义(quietism)。因为如果每一条解决事物之道被阻断了,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视在这世界上的任何行为都是徒劳无益的,我们最后就会走到一种冥想的哲学里去。而更甚的是,由于冥想是一种奢侈,因此我们的学说就不过是另一种布尔乔亚的哲学而已。在这方面,是特别受到共产主义者的指责。

12、存在主义的中心意旨就是自由行动的绝对性质。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个作用是使得每一个人主宰他自己,把他存在的责任全然放在自己的肩膀上。

13、1939和1940年,发表哲学著作《情绪理论大纲》和《想象力的现象心理学》。

14、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15、  应该说,萨特著作中的这一特有现象同他哲学活动的宗旨——建立“拆构哲学”——是有关系的。他对传统哲学的背离和冲击,不仅表现在体系上,也见之于他的文体、结构、语言和风格。

16、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部书中,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来解答人们的疑问。其实,这部书一共就三部分。

17、Maythewindbealwaysatyourback.

18、Maytheroadrisetomeetyou.

19、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我就是一个代表,极为一致地宣称,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它的存在是先于它的本质的,它是在可能被任何概念所界定以前就已存在了的,这样的东西,就是人,也就是如海德格所说的人的实在性。我们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意思是:人首先存在着,首先碰到各种际遇,首先活动于这世界——然后,开始限定了自己。

20、  诚如前言,萨特写作《存在与虚无》时所面临的理论任务,就是继续推进人的问题的哲学研究,完成海德格尔开创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这对萨特来说,确实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哲学尝试。萨特曾在《方法论的问题》中谈到,早在1930年,他就准备撰写一部最能体现他的哲学立场的哲学专著,他自称要建立一种“拆构哲学”。所谓“拆构”,是破坏、毁坏的意思。《存在与虚无》正是表明了这种“拆构哲学的价值”,它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企图以绝对自由观冲垮一切僵死的、陈腐的、窒息生活中的人的旧社会秩序;二是毁坏传统哲学赖以存在的哲学基础。正是围绕这种“拆构”的思考,他愈来愈倾向于从人的自由这一进度来完成他的哲学理论工作;并把他的“拆构”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集中概括为:“协调主、客体关系”。在着手这一工作前,他认为首先必须搞清:“为什么对立的双方需要协调?何以会产生主、客体荒诞的冲突状态?”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他发现,答案就寓于对事物和自由,即对客体和主体的各自体验中。《存在与虚无》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由的主题,并且围绕这一问题阐释自由观的。萨特的这种探索性尝试,虽然晦涩难懂,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并在逐步展开、全面论述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体系。

21、阅读、理解萨特的作品,把一件事放在心上,应该会有帮助。

22、二次大战中,萨特从军,1940年被德军俘虏。第二年逃出集中营,与庞蒂、波伏瓦等左派知识分子积极参加抵抗运动。

23、萨特有许多深刻洞见,其理论是哲学、心理学、以实践为目的的行为伦理学的混合产物。因此很难构建成一个自洽的(价值)行为体系。萨特曾承诺过要写一本有关价值、道德的书,一直没有兑现。虽然构建价值体系如此艰难,但我们至少可以从萨特的哲学里得到一些鼓舞与振奋,以及一些关键词:绝对的自由选择;不自欺;人类的共通性。至少已经不再是零了!

24、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原则。也就是人们称它为主体性(subjectivity)并用这个字来谴责我们的。但是我们这样说的意思,还不是指人比一块石头或者一张桌子更为尊严?因为我们的意思是说,人是首先就自己存在了的——人在一切之前某种自行向未来推进并自觉正在这样推进的东西。人确实是一种具有主体生命的设计者,而不是青苔、兰花或是花椰菜。在这个自我设计之先,无物存在。即使在睿智的上天也没有。

25、  对于这部著作,人们的评价历来褒贬不分歧颇巨。就是萨特本人,越到晚年,对自己这部著作的批评也越来越甚。在他写作《辩证理性批判》时,时时感到那种他曾在《存在与虚无》中推崇备至的绝对无拘、放任自流的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基于此,我们不能将《存在与虚无》看作是萨特全部哲学思想的总结,这是必须加以注意的。然而,另一方面,尽管萨特后来对自己的主张作过这样那样的修改、说明,但始终没有离开过《存在与虚无》的哲学基地,这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26、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27、1960年,萨特出版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这标志着他思想的第二次转变。这个期间,他读了不少马克思的著作,感觉深受启发,于是试图把个人的存在与社会历史及实践联系在一起考察。后来,一是忙于社会活动,二是身体状况逐渐不佳,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就未及写成。

28、尚杰老师和我们分享萨特“我思故我在”的存在主义哲学让我们更深入地感悟到“身体”是实际生活中的活动,也更懂得哲学应当与生活世界相结合,哲学不应该被束之高阁,它与生活息息相关!

29、Theexistentialist,onthecontrary,thinksitverydistressingthatGoddoesnotexist,becauseallpossibilityoffindingvaluesinaheavenofideasdisappearsalongwithHim;therecannolongerbeanaprioriGood,sincethereisnoinfiniteandperfectconsciousnesstothinkit.NowhereisitwrittenthattheGoodexists,thatwemustbehonest,thatwemustnotlie;becausethefactisweareonaplanewherethereareonlymen.Dostoievskysaid,“IfGoddidn’texist,everythingwouldbepossible.”Thatistheverystartingpointofexistentialism.Indeed,everythingispermissibleifGoddoesnotexist,andasaresultmanisforlorn,becauseneitherwithinhimorwithoutdoeshefindanythingtoclingto.Hecan’tstartmakingexcusesforhimself.

30、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最大尊重和包容。

31、于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问自己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他这样做时会如何?如果他不这样问他自己,那就是在掩饰自己的焦虑。萨特的理论更像是一种心理学。他不像其他哲学家对心理学如此反感,不认为基于经验的关于“绝望、决心、恐惧、自欺”的心理分析是低于哲学的,甚至可以说他是个心理学家。萨特对待焦虑的态度是积极的,认为焦虑是行动本身的一个条件。人是处于焦虑之中的,当一个人有所行动时,他充分地自觉他不只是选择他所意愿的,同时也是一个为全人类裁决的立法者(我不太确定自己是否有这样充分的自觉。)在这时刻,一个人就不能从一种整体与沉重的责任感中逃脱开来。萨特断言很多人没有这种焦虑是因为他们仅仅在掩饰他们的苦闷或由其中逃避开来。自我宽恕的人常说“不会每一个人都这么做”,但他良心上一定会感到不安。突然跳出来“良心”一词,何为“良心”?相当于又承认了“人性”的先天存在,似乎与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出发点矛盾。但萨特否定人类的“共通性”是先天赋予的,而是“陆续不断地塑造出来的,我因选择自己而造成了这个共通性”。(无法理解)

32、萨特的哲学基于一种二元论,如果从细节上看算不上的话,那么,从精神上看肯定是笛卡尔的。萨特说,存在分为两个基本类别:(1)“自在的存在”;(2)“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即萨特的en-soi)是一件事物自足的存在。一块石头是一块石头;它是其所是;而且,就恰是其所是而言,一点不多也一点不少,这件事物的存在总与它本身相合。自为的存在(Pour-soi)是与意识领域同属一个范围的,而意识的本性则在于它不断地超出它自己。我们的思想超越它自己,走向明天和昨天,还走向世界的外部边缘。人的存在因此是一种不断的自我超越:在存在时,我们总是超出我们自己。因此我们绝不是像拥有一件东西那样拥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每时每刻都在不断飞出我们自己,否则就是不断落于我们自己的可能性之后。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的存在都决不会精确无误地同它自身重合。要想成为这个样子,我们就只有陷进事物自足的存在形式;而这又只有当我们不再是有意识的,才有可能。

33、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格尔

34、但无论如何,还是需要一个基准。“在获得任何真理之前,必须有一个绝对的真理,同时又得有一个简单易行并为每一个人可能获致的真理。这个真理乃包含于人们对于自我的当下的自觉中。”由此我们在思维中不仅发现了自己,也发现了别人。“我无法获得任何关于我的事实,除非通过了别人的媒介”。“因此我们可以立即发现我们乃是处于一个“相互主观”的世界中”。可以说萨特选择了与笛卡尔相反的路线。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