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优美文案39句)

时间2023-08-29发布admin

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

1、这里有一位叫希波泰勒的青年爱上了另一位青年吕西斯。谈话主要发生在苏格拉底和吕西斯之间。苏格拉底详细询问了父母对吕西斯的爱,邻人对吕西斯的爱,他得出一个初步结论:

2、苏格拉底认为,爱最初是爱上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具体之人的具体形态之美;等他成熟一些,他便会爱上这一个群体的集合之美;等他具有这个集合的知识,他便会从爱形体、爱形体的集合,追求到爱知识,关于形体、形体的集合的知识;等他再成熟一些,他便会从爱知识,到追问如何产生这些知识,也就是爱智慧、爱真理。智慧和真理便是美自身。这是一个由形而下逐渐形而上的过程,也是从现象学到本体论的过程。爱一种终极的知识,终极的智慧,这便是哲学家要做的事。苏格拉底的意味正在于:他在一个人神混沌之处,通过知识、真理、智慧将其进行一个理性的分野。此后,神学的归神学,哲学的归哲学。所有的浪漫派都可以追溯到神学思想,所有的空想和玄学也可以追溯到这个源头。而哲学的另一个分支,用理性精神研究现象学,则成为人从神那里争取过来的权力。它影响了后世的科学和人文学科以及文艺复兴。

3、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

4、作为一个哲学家,既便在宴饮时,也在讨论什么是“爱”。这便是苏格拉底干的事。《会饮篇》记录了他和另外五位朋友各不相同的观点。但只有他的观点成为后来西方奉行的主流观点:(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

5、第三种形态叫「伦理学」,严格说是从苏格拉底才开始研究伦理学。什么叫伦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叫伦理学。

6、人人皆能不朽,只要你传递后代。还有一种更大的不朽,那就是知识的传递、智慧的传递、灵魂的传递。一个灵魂启发另一个灵魂,如何认识美与爱,如何认知变化的世界与不变的本体。这便是灵魂之爱。灵魂之爱比肉体之爱更加高尚。

7、路人:“那是战争中的无奈之举,日常生活中不能这样。”

8、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清晰,来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到,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9、苏格拉底认为,人生来就是有区别的。虽然不同个体之间有差异,但教育能够使人得到改善,不论是天资聪颖还是生而愚钝,都需要进行后天学习。越是聪慧的人,越需要进行教育,否则聪慧之人便会难以驾驭。同样,国家的治理者也需要接受教育,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10、所以,苏格拉底再次改变立场。他说:“那么真正的朋友不是为了某个朋友的缘故才是朋友。”苏格拉底这样讲述:“如果一个人期望另一个人,我的孩子们,或者深情地爱他,那么除非他在他的灵魂中,或者在某些性格、习惯中,或者在他的灵魂方面,属于他爱的对象,否则他不会对他爱的人有所期望,或者深情地爱他。”

11、其实「哲学」这个概念就是来自于西方。后来我们把中国古代的思想、学术都叫做哲学,实际上中国古代文献里并没有哲学这个概念,哲学就是来自古希腊。

12、第二种形态叫「形而上学」,也即「本体论」。日本学者,在我们的《易经》中找到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将其翻译成「形而上学」,这也成为了哲学的一个代名词,用来表明哲学是研究万事万物背后的道理。

13、道德是立身之本、行为之准,也是审察人生、观察社会的基本维度。道德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道德是万万不能的。本公号倡导主旋律,为正义呐喊,为良知代言,为好人点赞,为善政献策。

14、然而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法,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①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③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所以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儿。

15、苏格拉底的下午茶|不朽之爱:《会饮篇》解读

16、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

17、苏格拉底:“如果儿子生病了,不肯吃药,父亲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好吃的东西’。这也是不道德的吗?”

18、在参与爱的过程中,不朽就会来临。这种爱的不朽,是不求而得的,不期而遇的。这种不朽,不是一种贪婪的获得,而是一种无偿的降临。神的降临,爱便获得赐福,获得了甜蜜和永远的快乐。苏格拉底赞叹说:“有爱情的人在追求善物的时候必须追求不朽。爱必定企盼不朽。”

19、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该方法第一次提出了发现教学法,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  在论及美德和知识的关系时,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美德是善的,针对人来讲,善就是节制、勇敢、正义等。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不过,他所说的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一种理性的普遍的知识,即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各种自然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有关知识才是最可靠的、最有用的。美德还包括对父母的孝道、兄弟之间的友爱、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等。这些也都靠教育来完成。苏格拉底的命题中也包含了“知识就是美德”这层含义。因此无知的人就是不道德的、可耻的。人们应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获取知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仅拥有美德还不够,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经常锻炼身体。他自己就经常抓住一切机会向年轻人讲述善的知识——正义、勇敢、信任、友谊、节俭等,并注意锻炼身体。

21、史书记载,苏格拉底的长相丑陋,秃脑袋、大扁脸、突眼睛、朝天鼻,还有一张其大无比的嘴巴。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可以侧目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可以闻到整个空气中的美味。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可以使我的吻比常人更加有力、接触面更大。”

22、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判断行事,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地行事,智慧就是道德。

23、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24、爱同样是一种伦理学的范畴。苏格拉底认为,爱就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好,爱同样也是想拥有最美好之物。最美好之物也就是善物。这种拥有不是占有性的,而是参与性的。爱是一种参与,参与到美好的事物之中去。拥有并不意味着占有,人的一生,来去皆空,并不能占有什么,但在这个过程中,生命发生受用,发生奇奥的变化,有了震憾,这就是爱的力量,也是爱的伦理表达。

25、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的人才,治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26、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学中常见考点,考生对相关理论应烂熟于心,灵活运用,才能够在作答此类题目时得心应手!

27、爱本身即不美又不善,而是某种居间的东西;爱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介于众神和凡人之间的精灵;爱神是被爱者,而不是爱者。

28、到了古希腊文明末端,人们再也不去探索整个宇宙的真理了。这时的世界发生了变化,社会发生了变化,人生发生变化,人们都关心「小我」。于是出现了晚期希腊的哲学家,他们更多在研究伦理关系。

29、苏格拉底是一位富有魅力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源头。他最有名的话是“未经审察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他的思想绝大部分集中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以谈话录的面目出现。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的生活方式?爱与死亡和哲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美德?

30、  苏格拉底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把哲学家的沉思与教育家的责任结合在一起,审视和指导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和教育问题。

31、与此相对应的是,“而在那些我们并不懂行的领域中,没有人会允许我们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也不会有人把这些事托付给我们做,而是每个人会尽力阻止我们。”不管他人如何爱你,在这些事上,依然会阻拦你。

32、由此来看,民众对于少数派言论的不容纳,实际上是他们对自己权力的放弃。随着这种事件的增多,被放弃的权力也增加,最终会导致民主制度的终结。

33、仅当人们全身心投入一种专门的爱的时候,我们才使用那些真的属于爱的整体的语词:爱、处于爱中、爱者。

34、想了解哲学肯定要从古希腊开始。古希腊重要的哲学家有很多,苏格拉底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西方文化、西方文明、西方哲学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精神面貌,与苏格拉底有很大关系。

35、「此念」将邀请胡赳赳一起探讨「你真的会学习吗?」,11月8日,此念视频号20:00直播,欢迎大家预约观看!

36、当我们进入《普罗塔戈拉》的核心部分时会发现苏格拉底提出了自己的“知识即美德”。在讨论勇敢这一德性的时候,苏格拉底认为“对可怕的事情和不可怕的事情无学识就是懦弱,对可怕的事情和不可怕的事情有智慧就是勇敢”,从这里可以看出知识是构成勇敢德性决定性因素。在对话的最后,苏格拉底对这次辩论的结局进行了总结,直接点明了自己“力图证明所有有用的东西都是知识,甚至正义、节制以及勇敢都是知识”,辩论到最后的结果是“德性整个儿将显得就是知识”,这正是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思想的出处。在苏格拉底看来,德性是美的东西,知识是一种美的东西,那么知识与美德正是在“美”上获得共通性。苏格拉底还认为,人认识到什么是好的事情和坏的事情后就会按知识吩咐去行事,这也就意味着人只有获得的是关于“好”、“坏”的知识,知识才能在个体的行动中起主导作用。从苏格拉底与普罗塔戈拉对快乐和痛苦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苏格拉底对于“好”的理解不同于普罗塔戈拉认为的“好”是对快乐多少、大小、程度的衡量与计算后选择最多、最大的快乐,而是在于正确地选择快乐和痛苦、更多和更少、更大和更小、更远和更近的快乐和痛苦。因此,苏格拉底的知识是指朝向于美善、关乎好坏、合于正确的理念知识,这种理念知识能够将使智慧、虔敬、勇敢、节制等具体的德性贯穿统一起来,区别于日常生活中某一领域或行当的具体的技艺知识。卡恩认为知识、智慧在希腊早期常与技艺、手艺互换使用,因为那个时候掌握一门技艺就是在这方面有知识,它们之间的区分到苏格拉底才完成。这种理念知识超越了关于自然的具体知识,是关于整个世界、美善和自我的知识。它不是一种既定的、符号化的、可见的、静态的事物,而是在一种永无止境的、动态的、生成性的、超越感官的欲求明白、知道的状态中存在,其背后是人的理智、理性从无知的状态出发,不断地在回忆中唤醒自我,不断地爱智慧,欲求事物之“是”的本质,进而从可见事物上升至理念事物,从意见到真理,从表象进入本质,由以最后获得那个永恒不变的美善和逻各斯的“相”或者“型”。美德不是指符合某种习俗、规范或伦理,而是指朝着世界万物背后的逻各斯和美善来不断伸展的生命力。人只有在不断爱智慧、欲求明白的过程中才能得知永恒不变的“相”或“型”,由此而能够接近和依靠逻各斯和美善来引导自身生命力的卓越实现,呈现出美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课程思政内涵着“知识与美德”这一重要的哲学主题,这就需要从“知识与美德”的关系切入,从哲学的高度来澄清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和寻找到课程思政正确的发展方向。

37、劳伦斯·兰伯特(LaurenceLampert)认为,《普罗塔戈拉》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第一篇对话,苏格拉底在这篇对话开始登上公共舞台。刘小枫指出,《普罗塔戈拉》是智术师出场最多的柏拉图作品并且在场追慕智术师的年轻人也最多。因此,这篇对话可以看作是苏格拉底与作为智术师代表的普罗塔戈拉的公开论辩,而且论辩的主要内容则是围绕美德是否可教展开,由此带出美德是什么、美德的统一与分离、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等问题的争论。因此,笔者集中分析《普罗塔戈拉》这篇对话来呈现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思想。通过苏格拉底和希珀克拉底在开篇的对话可知,普罗塔戈拉在希腊人的眼中是一位智术师,而且智术师对智慧的东西有知识,并且在他拥有知识的事情上可以造就人的言辞方面厉害,可以让学生也拥有知识。而在苏格拉底眼中,智术师则是贩卖养育灵魂的东西的大贩或小贩。在对话里能够体现贩卖的事情就是希珀克拉底准备交钱给普罗塔戈拉来获得知识,由此可知,养育灵魂的东西其实是指知识。苏格拉底问希珀克拉底付钱给普罗塔戈拉作为教自己的酬金是去什么人那里和想要成为人们样的人,例举了医师、雕刻家,再引导希珀克拉底说出成为智术师,苏格拉底随即表明成为智术师是一件羞耻的事情,最后通过举例跟语文、音乐和体育老师学习来揭示出两种学习——一种是“习得一门技艺,由此成为那样的一个艺匠”,另一种是“针对常人和自由民的教化”,这种教化是指培养品德而成好人。医生、雕刻家都是某一领域或者行当具有特定专门知识的“艺匠”,智术师在这里与他们并列,那么苏格拉底显然是把智术师看作与医生、雕刻家一样的“艺匠”,其所教授的是能够掌握某一领域或行当的技艺知识,这种技艺知识与培养常人和自由民成为好人的品德的知识相对立。据拉尔修的记载,普罗塔戈拉将修辞术这一技艺传授给他人。因此,在智术师的“知识即美德”中,知识是指可以被言说、交易和教授的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行当的技艺知识,被智术师夸赞为具有养育个体灵魂的作用。苏格拉底则将智术师看作是贩卖技艺知识的贩子,并且一再推延和劝说希珀克拉底仔细考虑是否交钱给普罗塔戈拉求教,并告诫他要审慎辨别普罗塔戈拉售卖的技艺知识的益害,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对智术师的贬低和不认可,以及对智术师所传授的技艺知识对灵魂有益存在质疑,他还直接将技艺知识与培养品德而成为好人的知识相对立,这也就意味着技艺知识难以促成人的美德,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否定了智术师的“知识即美德”。

38、现在,苏格拉底似乎抵达了他的结论:“无论是在灵魂中,还是在身体里,还是在任何地方,那些本身既不好又不坏的事物,由于坏的呈现,而成为好事物的朋友。”论证到这里,这意味着友谊就是向善,友谊就是成为善者的朋友。原本每个人都是既不好又不坏的,但是受了坏的污染,于是应该向好的事物看齐,这便是友谊的伦理。这颇像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