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优美文案77句)

时间2023-08-17发布admin

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

1、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哪怕居住在闹市,陶渊明心中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不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烦心,因为他有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这种境界和我们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很相似,我们都身处喧闹的大城市,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还是自己,我们懂自己,更有心中的梦想和牵挂,并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奋斗。

3、陶渊明就是沉枭阳的见证者,目睹山崩地裂,沧海桑田,内心的震撼也许是撕心裂肺,但在他的笔下却只淡出一句:“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地貌变了,人心变了,当然找不到出路。由此可见陶渊明修为已经到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我原来认为陶渊明顶多算小隐,白居易有诗云:“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陶渊明历经朝代更替、战争杀戮、天地变色这样一些事件之后,内心仍然如此平静淡定,足见其是大隐。白居易错了,归隐其实不能以环境来认定隐之大小,关键在于他内心的七情六欲消磨了多少。据此而论,白居易中隐都算不上。

4、陶渊明祖上世代为官,祖父也曾做过太守之职,但是在他八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家境也逐渐开始没落。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期间他出任的低级官吏不计其数。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刚辞职回家的陶渊明又被召回出任主簿一-职,可是没做多久,他又辞职跑回了家中。

5、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6、赞叹此公“敛辔”“萧然”的心态和“独养其志”的定力,充满了钦佩仰止之情,虽然没有像《扇上画赞》那样直接提到自己,但是文中把自己带进去的意思还是比较明显的。(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

7、可以看到,三部史书的记载是一致的,认为陶渊明去世于元嘉四年,终年六十三岁。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即公元427年。由于中国古代是按照虚岁计算年龄,故陶渊明的生年就该是365年,即东晋哀帝的兴宁三年。(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

8、十里陶家冲与桃花源神似形不似。写类似搜神的神怪传说陶渊明不是第一人,《楚辞》、《淮南子》、《搜神记》中随处可见,但陶渊明聪明之处不是写几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仙,而是写住在仙境里的一群老百姓。修炼成神仙难,但不用修炼就能住进仙境是我辈凡夫俗子梦寐以求的事。

9、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10、十里陶家冲不简单。一个不简单是它是元辰山(今名苏山)西出支脉。元辰山是《道藏》记载的第五十一福地。《道藏》记载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是出过神仙的地方,也是天地灵气孕育和日月精华采集的地方。另一个不简单是十里陶家冲重峦叠嶂,竟然是陶家嫁女的一份嫁妆。陶家冲早就姓胡了。陶家有女初长成,看上了姓胡的长工后生,非长工不嫁,不仅要嫁,还要不菲的嫁妆。都说女儿是父亲前生的小妾。陶父够大气,指着陶家冲说,给你一匹快马,你一鞭跑过的地方就是嫁妆。陶女一鞭跑了十里。陶家冲之所以没有改成胡家冲,大概陶家冲是婚前财产,陶家图了一个名,名是一段历史,享受的还是胡家子孙。由此可见陶家不同凡响。陶家出了这样的败家子,不衰落才怪。

11、全诗基本上是依据史料加以敷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最后的感慨(“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也是前人早已发表过的(《史记·刺客列传》引鲁人的评论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咏史诗的传统写法就是如此,无非是把已经得到记载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用诗的形式再现一次,再顺便发表一点议论或感慨,大抵相当于史传末了的“论”,诗中的议论可以出新,也可以是传统的看法。

12、《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13、公元404年,刘裕也是招兵买马,收拢人才,陶渊明是地方上的名士,于是成为刘裕的参军。刘裕自己就是一个战将,陶渊明这个参军也即是个摆设吧。

14、“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5、隋朝之后是唐朝,唐朝灭亡后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为期不长的朝代,合称五代。唐和五代在“二十四史”中各有两部与之相对应,分别是《旧唐书》《新唐书》和《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16、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7、让我们了解你的淡泊,你的不羁,你的执着,你的纯真。

18、陶渊明祖上世代为官,祖父也曾做过太守之职,但是在他八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家境也逐渐开始没落。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期间他出任的低级官吏不计其数。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刚辞职回家的陶渊明又被召回出任主簿一-职, 可是没做多久,他又辞职跑回了家中。

19、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

20、就像网上的,“我抽烟,我喝酒,我纹身,我打架说粗口,但我仍然是一个好女孩”。用在陶渊明身上就是,“我出身于兵家,我不做官,我写诗不讲形式,但我仍然是一个好贵族”。

21、陶渊明虽然出身名门,但他的一生处于东晋与南朝宋刘交替的大动乱年代。当时北方为少数民族贵族军阀所统治,南方则是司马氏集团在南京建立的东晋王朝。东晋末年,土地恣意兼并,地主征收苛捐杂税,使得江南人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东晋末年终于爆发了以孙恩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军阀刘裕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不久代晋自立,建立了刘宋王朝。

22、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陶渊明《四时》

23、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一下子把作者归隐的境界拔得很高,因为作者归隐不是一个人独居在大山,而是和家乡老百姓打成一片,说明陶渊明并不是因为另类才辞官,而是为了追求自由、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正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就是这个道理!

24、至于《读史述》里述及的其他各位,则大抵是檃括本传、就古咏古的意味为多,同自己个人没有什么特别的联系。

25、隆安二年,陶渊明加入桓玄幕,第二年奉命入京后他又直接回到了家。母亲病故后,陶渊明在家守了三年的孝,孝期-满,陶渊明便再度出仕,担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不出所料,没过多久他又辞职跑了。义熙元年八月,陶渊明最后--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

26、但按照中国人的傲娇,这种戏剧化的理由,往往不是真实的。所以陶渊明辞官这事,还得补充点背景。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期,司马家风雨飘摇,军阀争权夺利,其中最有实力的是桓玄和刘裕。这时士族需要站队,不想站队就得躲。陶渊明是想躲的。所以刘裕拉拢他时,他就想怎么躲过去——躲过去就得隐居,隐居就得有地。当时做县令有五顷地,卸任也不用退。陶渊明就找刘裕说他要当县令,结果干了八十多天就辞职了,就开始隐居。隐居看起来跟做官反着,不是贵族行为。但当时士族子弟辞官归隐很常见。再者,陶家虽没有谢家显赫,但也不属于要为钱工作的。陶渊明辞官也体现一种贵族性,我认为,陶渊明是以反贵族的方式达到贵族性。

27、就在这里,陶渊明写下了表达自己志趣(读书、饮酒、文章),塑造了率真的个性,表现了卓尔不群的高尚品格的《五柳先生传》。从此,“五柳先生”也成了他的号。

28、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29、最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被世俗羁绊太久了,终于回到自然的状态了。 这个“自然”不仅仅是自然山水,而是指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这个自然,是自我的自然。他本来就是这样子的,终于回到他本来应该有的样子了。回到了“自然”,这是陶渊明最满意的地方。

30、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31、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32、陶侃,晋室横流之中,屹然砥柱。宋朱熹说,董卓之乱,未必大于苏峻,魏武之功,未必过于桓公。晋尚书梅陶说,桓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苏东坡说,桓公忠义之节,横秋霜而贯白日。

33、再说陶侃,陶侃的人生轨迹就复杂得多,足迹遍布长江流域,最终客死他乡。陶侃能征善战是他个人的造化,古今善战者多矣,但未必能做贤臣。陶侃身为荆、湘、雍、梁、益、交、广、宁八州都督,拥重兵,坐镇东晋大半壁江山,前朝可以效仿王莽、曹操,本朝也可以效法司马昭、司马炎,后朝还有来者刘裕、杨坚。他怎么做都不过分,专权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进一步取而代之。陶侃也曾有“折翼之梦”,史称,陶侃梦生翼而登天,天门九重,已登其唯一门不得进,以翼搏天,阍者以杖击之,因坠地折其左翼,惊悟,左腋犹痛。其后都督八州,潜有窥窬之志,每思折翼,抑心而止。这就真正把陶侃的人格复杂化了,陶侃是人不是神。这个梦还许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政敌编造的,目的是给他至命一击。管你有没有异志,编个梦让皇帝猜忌,让皇帝坐立不安,如果再来个莫须有,也许陶侃就是风波亭第一了,岳飞只能做第二。陶侃终究没有生异志,所以称之为贤。陶侃的宦海生涯,一直是受排挤,信任他的荆州刺史刘弘要他的儿子洪作人质,妒忌他的王敦也把他的儿子瞻留作人质,政敌甚至中伤他是奚人,也就是不服王化的南蛮异族。陶侃清者自清,挫折和屈辱成就了他的贤臣。

34、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62岁)浔阳县(2) 

3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不一样,就喜欢自然山水。这首先不符合主流贵族特征,贵族孩子得出息上进。但是又有个悖论,真正的贵族应该是不功利的,当时社会默认“寒素求功名,士族养清望”。在这个悖论下,陶渊明以反贵族的姿态实现其贵族性。他因为不追求贵族性获得了贵族性,因为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贵族性。

36、陶侃一人演义了一部三国,这就是陶桓公祠为什么遍布江南地区的原因。

37、相对整个动荡的时代背景,更悲惨的是陶渊明童年遭遇。九岁时,他的父亲去世。父亲去世后,母亲孟氏带着陶渊明兄妹二人,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靠一二百亩田租维持生计。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是当时的名士,据说他“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外祖父可能对陶渊明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个时期,陶渊明的生活还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聪明,也很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为他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宗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8、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39、说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再来细分析一下诗句!

40、桃花源是少年的童话,成人的神话,老人的梦话。桃花源是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是借助现实世界的山水田园人物,用人世的苦难、冷漠、丑陋、虚假、险恶、悲惨熬制成的一个五颜六色的梦,梦里有陶母的贤惠,陶侃的忠勇,陶渊明的淡泊。

41、桓玄是东晋丞相桓温的儿子,逐渐掌握东晋王朝半壁江山的兵马控制。尤其是在公元400年,桓玄担任:都督江州及扬州豫州共八郡诸军事,领江州刺史。陶渊明进入桓玄的幕府之后发现桓玄也是一个不省心的主,他想着取代东晋,自立为帝。一身正气的陶渊明一看情况不妙,辞职走人了事。

42、陶渊明(365——427)东晋末年至宋(南北朝时)时伟大的田园诗人。

43、(2)东晋王朝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陶渊明家境落败,壮志难酬。

44、荆轲是历史上著名的刺客,所欲刺者又是秦王,未能得手,死于秦廷,曾经很得同情,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把他写得英气勃勃,特别是易水送别那一段,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场景,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司马迁没有提到宋意,据《淮南子》等书所说,他当时在场,也击筑而歌)。诗人们往往取荆轲的故事入诗,魏的阮瑀、晋的左思,都曾有所作;陶渊明的《咏荆轲》艺术上更为圆熟,知名度也更高。陶诗云:

4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46、于谦(1398——1457)明朝名臣,曾仼兵部尚书。

47、三良的情形同张祎相去极远,毫不相干,无从影射。陶渊明对刘裕那种斩尽杀绝毫无意义的残酷举措虽然不满,但他并没有忠于东晋王朝的意思(详见拙作《从陶渊明〈述酒〉诗说到他的政治态度》,《文学遗产》2017年第2期;又《晋宋易代与陶渊明》,《中华读书报》2018年1月3日第5版)。陶渊明的《咏三良》未必作于晋宋易代之后,更未必指向当下的政治事件。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两点。“古人咏史,皆是咏怀,未有泛作史论者”,这话也显得绝对化,事实是泛作史论者时时有之,当然借咏史以咏怀者亦颇多见,但其怀如何,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绝对不宜径往政治大事上拉去并妄加议论。

48、公元393年,29岁的陶渊明被王凝之看中,给了他一个江州祭酒的职位,应该属于中下级的办事官员,具体职责无法确定,类似于江州干实际业务的官员。

49、隋继文·谈写作方法(1)虚实结合·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50、分享陶渊明的这是《饮酒·结庐在人境》,不是为了劝大家归隐和消极,更多的是让大家吸取里面的正能量,学习陶渊明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宁静致远的心境,活出自己人生的”真意“!

51、以上,就是中国各个朝代的更替,以及与之对应的二十六部正史。那么,陶渊明生活在什么年代呢?陶渊明生于东晋时期,死于刘宋时期,因此,在“二十四史”中,《晋书》上有他的传记,《宋书》上有他的传记,《南史》上也有他的传记。

52、虽然此后很多人曾经邀请他出仕做官,其中包括刘宋的名将檀道济,他一律推辞了。

53、小陶侃生性贪玩,急坏了母亲湛氏。一次下雨,陶侃没有去上学,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耍,两只眼睛盯着来往穿行的梭子,甚是好奇。湛氏灵机一动,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问:“侃儿,会背《贤文》么?”陶侃便叽叽喳喳地背诵。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湛氏让陶侃停下,问:“知道这两句的意思吗?”陶侃想了半天,答不出来。湛氏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问:“这是什么?”“梭子呗。”“你看这梭子来去匆匆,快不快呀?”“快,真快!”“日子就象织布的梭子。”“哦,原来讲的就是日子过得快!”小陶侃茅塞顿开。“儿要去借光阴,用功读书!”《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带兵,常告诫部下:“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54、晒完大裤衩子,陶渊明来了个收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虽然这园子没什么东西,但也没乱七八糟的玩意儿。房子有空闲,人也有闲。清闲也是一种贵族性。贵族不用为生计奔波,容易清闲。所以要想高贵,与其用不贵族的方式争取高的地位,不如一点力气不花,清闲下来。这又是用反贵族的姿态实现了贵族性。

55、这个时期,陶渊明享受着良好的幼教、家教,仰慕着先祖的丰功伟绩,自己也立下了高远的志向。

56、历史上为秦穆公殉葬的子车氏之三子与大名鼎鼎的刺客荆轲,都同诗人陶渊明的情况太不相同了,没有可比性,也没有什么相关性,于是陶渊明也就无从写出“有我之境”的咏史诗来。而汉代的二疏(疏广、疏受)都是先当官后退出、隐居于民间的,他们同陶渊明大有可比性,而且他们不打算给子女留下什么遗产的旷达胸怀更深合于陶渊明的思想,所以陶渊明的的《咏二疏》便很容易成为“有我之境”的咏史诗。

57、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58、在南北朝时期,南方先后建立了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个政权,故在“二十四史”中有《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与之对应。北方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和隋朝四个政权,故在“二十四史”中有《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与之对应。

59、元朝自认为是自尧舜禹汤、秦汉隋唐这一脉相承的中国朝代的延续,它的历史记载在《元史》和《新元史》里。元朝之后是明朝,明朝的历史记载在《明史》里。明朝之后是清朝,清朝的历史记载在《清史稿》里。

60、试想陶渊明跟着这样的蠢货,恐怕也要身死了,辞官辞的好!(王羲之次子王凝之像,任命陶渊明为江州祭酒)

61、下面这张表格,就是将“二十四史”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列:

62、中国的一大特色是历史悠久,典籍丰富,所以知识分子(“士”)大多是熟读史书的,而且一般都很喜欢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文人尤其是如此,于是咏史诗成了吟咏的一大题材,其他文学样式也经常涉及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

63、此赞结构非常简明清晰:开头八句是一总冒,提示读者下面要赞的都是隐逸达人。中间四八三十二句分述,这里涉及荷蓧丈人、长沮、桀溺(此二人为一组合)、於陵仲子、张长公、丙曼容、郑次都、薛孟尝、周阳珪等各位“达人”,这些人物来路不同,言行各异,其共同之处则在于全都高蹈隐居;而陶渊明自己是归隐于故园的,遂引此诸位以为先行的旷世知己。最后八句是全文的总结,表明自己的心同这些先贤完全相通。

64、《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

65、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66、在陶渊明研究中有一个很常见的老问题,就是把陶渊明那些涉及历史而原属“无我之境”的文本误当做“有我之境”,并就此大谈陶渊明的种种隐秘思想,反反复复地将他拔高。例如“三良”是为主公殉葬的,荆轲是为主公去充当刺客而死的,于是黄文焕就解释说,这是陶渊明感叹在晋、宋易代以后既没有“死而报君父之恩如三良者”,也没有“生而报君父之仇如荆轲者”。可是请问,如果陶渊明真是这个意思,他将如何安顿自己?只是当一个旁观者吗?至于陶澍,则走得更远,他指出,《咏三良》诗中的“厚恩固难忘”“投义志攸希”等句是影射那个不肯执行刘裕命令的张祎,他宁可自杀而拒绝去下毒。为了给自己的意见寻找理论根据,陶澍甚至说:“古人咏史,皆是咏怀,未有泛作史论者。”这样的提法显然并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事实,从班固以来,“漫然咏史”“泛作史论”的咏史诗大量存在,怎么可以断言“古人咏史,皆是咏怀”?古人咏史之作中固然确有借以自咏其怀之作,但远非完全如此啊。

67、辛弃疾(1140——1207)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68、东晋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南北分立的状态。在东晋建国一百年后,被刘裕建立的宋朝取代。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史家称刘裕所建立的宋为“刘宋”,称赵匡胤所建立的宋为“赵宋”。刘宋之后,南方又相继更替为齐、梁、陈三个政权。

69、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70、这首诗就是《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饮酒·结庐在人境》,内容如下:

7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2、——摘自《年轻人的国文课:国学经典里的处世智慧》,浦睿文化/岳麓书社出版

73、先说陶母。陶母的人生轨迹大至是年轻时随丈夫避乱枭阳县陶家冲,尝够了颠沛流离之苦。丈夫战死,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含辛茹苦。中途不知什么原因又迁居现都昌县城西五里的矶山,陶侃常坐在鄱阳湖边一石上垂钓,累年不移其石,膝磨有痕在钓矶,此矶被誉为都昌县城八景之陶侯钓矶。此景还配了一个传说,陶侃微时钓于此,得一梭挂石壁,风雨化龙而去。传说无非是寻常百姓对英雄的一种神化,在老百姓眼里,英雄都是神仙转世到人间拯救苍生或修行的过客。陶侯钓矶与东晋山水派诗人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近在咫尺。谢灵运与陶侃曾孙辈陶渊明是同一个时代墨客,一个沉迷于山水,一个醉心于田园,都是开山派级的诗祖。由此可见风水对人智慧开启的作用。陶母晚年仍返回到陶家冲故里,那里有她儿子为她建造的豪华府第。陶母死后,不知是奉遗命还是有其它原因,又葬回了都昌县城西七里处的矶山牛眠地,称牛眠冢,与谢灵运的石壁精舍做了近邻。陶母死时,自然也少不了配一则传说,两位白衣仙子前来吊唁,随后化成双鹤冲天而去。后人有诗赞,一片好湖山,千秋属陶谢。陶母一生是为了儿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做了小妾,丈夫自然宠爱,但丈夫死后就不值钱。陶母孤苦无依地把陶侃拉扯大,指望老有所靠。陶侃不负母望,鼎足天下,官居大司马。不仅如此,还孝顺有加,遣长子,造府第,为母亲在乡里挣足了面子。母亲死后,又辞官守孝,把母亲葬于鄱阳湖的山水之间,结草衔环。陶母至此已是于愿足矣。至于贤母,都是后人强加于她的典范。如果让她用孤苦换典范,她未必愿意,但如果让她用孤苦换儿子,她必定义无反顾。贤母不伟大,母亲却伟大。

74、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灭陈,中国再次得以统结束了分裂两百多年的南北朝。

75、“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处看有村落,升起袅袅的炊烟。一点人间烟火气,也能写得这么唯美,当然是沾了声情的光。这两句是典型的律句,对得很工整。所谓看景不如听景,很平常的景致, 听诗人念出来,就觉得很好。

76、朋友带我去看了一个去处——十里陶家冲。找不着陶渊明,找他曾祖陶侃去。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把十里陶家冲与陶渊明联系起来,除了都姓陶,看不出有什么关联。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