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人性本善的论据(优美文案65句)

时间2023-07-25发布admin

人性本善的论据

1、这样的妈妈,又如何教导孩子日后做个向善的成年人?

2、但我以为,如果要针锋相对的反驳告子并展开讨论,孟子大概还应该说明“性”是什么,“义”又是什么,“义”是否就是“善”,以及“材”和“器”的关系。

3、盆小猪:简书原创作者。用工匠精神打造美食的西餐厨师。热爱艺术的孩子。白日梦的砖家。

4、而另一方面,从生物学本能而言,本能是要去掠夺的。成长需要养分,物资需要抢夺,只是从其他人那里抢夺还是大自然还是其他生物那里抢夺而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古话明确了天地之间本就是一个掠夺的过程,哪怕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都是想去融合别的星球来壮大自身。

5、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法)罗曼·罗兰(人性本善的论据)。

6、孩子妈妈一听这话,赶紧放手,带着孩子溜走了。

7、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8、解释很简单。经常能听到这样的骂人的话:“你不是人!”其实是在说“一个人没有人性”。这个人性,就是humanity。

9、有人喜欢拿人的同情心说事,认为人有利他的本性。这一点,早已被市场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解释清楚,人的同情心也是为了自身利益。

10、这种控制服务于阶级统治和剥削。加重人的异化。

11、也就是说,其时除孟子的性善论之外,至少还有三种在道德范畴内论性的观点,也就是“性无善无不善论”“性可善可不善论”“有性善有性不善论”。这里没有提到“性恶论”,那还有待于后来的荀子明确提出。此处也没有提到道家的“性超善恶论”,它是先秦唯一的不以道德为中心讨论人性的观点。

12、人性本没有善恶,人性能衍生善恶,但善恶的标准对比没有一定的评价结论。

13、但是,正如上述,告子的“性白板说”有一种根本的缺陷,那就是几乎完全否定人性的内在力量和先天形式了,如果推广开去,就会倾向于认为人性都是后天环境所决定的,不受任何既定人性的限制,甚至可以在后天随意的改造人性———或者让它像水一样随意漫流乃至自然冲决,或者个人提出一个统一的高调理想,用这个其实是少数人的理想来剪裁普遍的人性,而如果这目标并不适合人性而又在社会上强行,那就真的要“戕贼”人性了。(人性本善的论据)。

14、根据现代中医养生学的材料,科学家发现,婴儿出生时的脑电波振动频率与天文学监测到的宇宙大背景的辐射频率一致。人在养生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引发的生物电的振动频率和婴儿时脑电波频率一致。

15、孟子反问“生之谓性”是不是就等于“白之谓白”,这里有一个字面上甚或逻辑上的跳跃,白与白肯定相同,但生与白是否等同呢?不过,据傅斯年《性命古训辩证》的考察,最初的“性”字就等同于“生”字,他甚至尝试将一些早期文献中的“性”换成“生”字,也都能说得通。但考虑到这毕竟是两个字,后来意思也有了分化,以后还会更加分化,所以,还只能说两词是大致接近而非等同,尤其到后来随着思想的发展就大概就越来越不能等同了。如果告子敏感,应该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就有一个分辨,说“生之谓性”并不等于“白之谓白”。孟子接着诘问白雪、白羽、白玉的“白”是不是都是“白”,“白”在这里是对它们的一个抽象的颜色的而非性质的概括,告子表示同意,这同意应该说是对的,任何比较性的同类概括都是取这些事物的某一方面之相同的概括。但当孟子接着问是不是牛、犬之性也和人性一样,告子大概可以回答说,就它们都是动物或生物、都有生命且能动作而言,它们都是一样的,但就人的精神意识而言,人和其他动物就不是一样的了。人兼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动物性”和人特有的“人性”。就像一个个大圈套小圈的系列圆圈,有不同范围的抽象概括,在一个较小圆圈内的“同”,相对于更大的圈的其他部分来说又是一种“异”。人和所有动物共享的本性是“动”,和所有生物共享的本性是“生”,和所有存在物共享的本性是“在”。但和所有其他的可见万事万物比较,人看来又是一种独特的“异”———人是一种具有心灵意识的存在。孟子的“性善论”正是基于人和动物相区别的“心知”的差异立论的。孟子特别强调的是人性和牛羊犬马所不同的地方。但正如我们上面所见,孟子在这里还只是几句反问,还没有展示真正的论据,或者说只是一个论证的开始。

16、下面我们来察看孟子对“人性何以为善”问题的正面论证。他是把“仁义礼智”看作“善”的,而它们又是根于“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有两处谈到这个论题,一处直接说“四心”就是仁义礼智,另外一处是说这“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我想,说“端”是更为贴切和准确的,这也就是他著名的“四端说”,而在这“四端”中,他又将“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特别提出,作为最优先的“仁”之端。

17、孙叔敖边哭边说:“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了一条双头蛇。听人说,看见这种蛇的人会死去的,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见不到您了……”。母亲边安慰他边问道:“那条蛇现在在哪里呢?”孙叔敖边擦眼泪边回答说:“我怕再有人看见它也会死去,就把它打死后,埋起来了。”听了孙叔敖的话,母亲很感动的说:“好孩子,你做得对。你的心眼这么好,你一定不会死的。好人总是有好报的。”孙叔敖半信半疑地看着母亲,点了点头。

18、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进行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如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如果人性真是本善的话,那孔老夫子何必诲人不倦呢?不赞同的人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事实评判,从感情上讲我们同所有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本善的,但是现实、历史、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弃恶扬善。

19、但是,他骂人的时候,他并不知道,骂人是恶的行为。

20、在这个层面,“善=善”,同时,“善=恶”,这违反了逻辑学的排中律。

21、所以,小孩子长成什么样子,与家里的大人,息息相关。

22、如果大人告诉他,骂人的小孩是坏孩子。慢慢地,他的认知里,才会有骂人是不好的这样一种观念。

23、别老是想着诗就一定要有什么诗情画意。诗又不是鸡汤文。艺术本身,须要承载思想感情。艺术家之所以做某种艺术作品的行为和动机,更能表现他的思想感情。

24、比如,婴儿都喜欢撕纸玩,还要把纸塞到嘴里咀嚼。

25、家里养育过小孩子的,都有过跟着小孩子屁股后面的体验。

26、此后,张良辅佐刘邦,为他出谋划策,最终一统天下。

27、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欤?”(《孟子·告子上》)

28、踏入这万丈红尘之中,不论是做技术、做产品、做运营的、做市场营销的、还是做人事行政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客观的认识人性,可以让我们的人生走的更顺遂一点,生活本就苦涩、我们需要避开一些对人性认识不深而带给自己行走的障碍。

29、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了官,把我们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30、Humanity的第一个含义,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本来就要求人行善。但是,它的接下来两个含义,和本文要论述的人性更为契合:

31、个体的善恶行为,不论是从出生,还是到成长,都不能说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

32、养生活动是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生理能量在养生活动中自行引发心理活动中的善念。生理和心理的统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人类进化在人类集体无意识领域积淀下善念。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相互转化的养生活动,是对无意识领域的善念的唤醒。

33、屈原小时候帮助过一个老奶奶。小时候的屈原很是调皮,跑在路边玩的时候看到了一名老奶奶。老奶奶背着一袋米,走起路来很吃力的样子。屈原心地善良,起了恻隐之心,于是就背着米把老奶奶送回了家。 

34、如果说告子前一段话还不是全无道理,那这一段话就比较清楚的显示出了“性白板说”的软肋:亦即将人看作是完全被动的,人的善恶完全是由后天的、外在的因素决定了,“决诸”者并非是他自己,他内心似乎没有了先天的主动的力量。孟子指出了水之“性”的问题,那就是它的向下流动的性质,但“湍水”这一比喻带来一个困难,即以“下流”而喻“向善”(向上)的困难,孟子继续引申这个比喻还和他的思想不完全吻合,他似乎是说人要强改水性,让水往上流,使之过额,“使之在山”———也就是说使为“恶”是很难的,是需要搏激的,这和人们的一般观感不合,即一般人会更强调行善如上山,相当不易,而从恶则如下山,很快就能滑下来。这也和孟子认为人的良知本能是很容易陷溺、良心很容易放逸的观点不太吻合。当然,这个比喻是告子提出来的,孟子只是引申。这里只能说,用比喻作论证还是容易有缺陷的。

35、“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告子上》)

36、关于人性的本质究竟是善还是恶,或者不善不恶,或者善恶并存,关系到政治伦理学的理论和措施。

37、最近看了不少关于武汉人、湖北人在各地遭遇的报道,有的让人倍感无奈,有的让人潸然泪下。顺带的,许多人又在争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对此,我想多说几句。

38、人性,作为humanity,是最容易讨论其本质的善恶属性的。

39、这不是惰性使然,不是人变懒了,更不是年龄越大越不愿意动。

40、过马路时,看到老奶奶摔倒,一般人的第一举动,往往是扶起她来,而不是再推一把。

41、因此,从现在起,我不再考虑标题好不好,文风是否适合自媒体,内容是否浅显易懂。

42、我们现在对孟子的论证形式略加评述。上述孟子的论述方式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能近取譬”,可以说主要是一种“比喻式论证”,或简称“例证”,这种“例证”就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拈来,像孟子和告子等人的讨论和他的申论中所举的“杞柳与杯棬”、“湍水”、“耆炙”、各种白色物之“白”、“牛马之性与人之性”、“牛山之性”、“孺子将入于井”等,还有一种“例证”则来自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像孟子经常提到的尧舜、汤武、孔子等。

43、所以,走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善恶的问题的讨论领域,本文需要阐释如下三个问题:

44、印度"圣雄"甘地生前有一次外出,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急匆匆地踏上车门,不小心一只脚被夹了一下,鞋子掉在了门外。火车启动了,甘地一秒钟也没耽搁,随即将另一只鞋脱下来,也扔出窗外。一些乘客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把另一只鞋也丢掉,甘地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现在拾起他的穷人就有一双完整的鞋了。”

45、善与使用工具一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善不是工具也无法被当作工具使用。善来自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影响,反过来说没有良好的社会、家庭环境是无法产生善的。善并非本能,与生俱来的善只能通过后天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强行的灌输是没有用的。

46、黑夜给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

47、朱冲看见邻居牵走了自己的牛犊,并不着急,也不生气。旁边的人却看不下去了,就对他说:“那人牵走了你的牛犊,你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呀?赶紧去追回来吧!”

48、因为,刚出生的婴儿,到两三岁有了“我的”“你的”之分之前,是没有分别心的。

49、这并不是说比喻式论证就是一个缺点,或者说是不可取的论证方式。例证和生活很接近,容易理解,且不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乃至脱离人性,从而让思想走向错误的方向。普通人也不难进入这种思考,容易接受这种思考。它们形象、具体,常常能够诉诸人们的道德直觉和生活常识,而且含义丰富,不那么固定不变,能激发读者具有想象力的思考。这种论证方式也常常并不影响它们的社会效力,甚至从历史来看,一个社会的伦理维系有这些思想论证、再加上权威与传统的加持也就足敷应用。它们能够相当有效的说服人们,但它们的确不容易满足一些希望探根究底和兴趣广博的思想者,也不容易由此出现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到了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从思想理论本身的发展看,我们可以不限于传统的话语系统和方法,不断吸取域外的新知和借鉴新的方法。

50、我连忙说“是是是,我赶紧去回复”,一边心想:看,这就是“人性本善”啊。

51、Humanityistheconditionofbeinghuman.

52、相信,你会继续支持我,而且是真正的由内而外喜欢我的文字。

53、所以,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在这一层面,是伪命题。即使是白板说,可善可恶说,都没有意义。

54、这是否认人类具有实际意义的道德的观点。道德本身是不存在的(在行为心理学和纯粹自然科学层面)。所以,没有道德评判标准。善恶的评判对社会没有意义。社会中的人只追逐功利,思考有用还是没有用。

55、所以,具体到每个社会个体,与生俱来的善恶,各有差别。

56、当今伦理学界用如下几个派别来描述善恶的不同伦理道德判断准则:

57、那人不好意思地说:“我家的牛犊丢了一头,到处找也没找到。发现你家的这头牛犊长得很像我家的,所以就......不过,我回家的时候,经过一片树林,又找到了我家的牛犊。真对不起!”

58、前段时间看到一些写萎靡小清新的卿卿我我的诗的人,又翻出了顾城的《一代人》,来给他们的伟大的诗歌理想做注脚。

59、从活下去的角度来说,就是生物链中的弱肉强食。一个吃一个,一个克一个。当然,在动物的世界里,这个叫做本能。它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和恶,只知道如何生存下去。

60、那么,人性本善吗?这里,要先问:善的标准是什么?

61、虽然孟子说“圣人与我同类”,同意“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他也同样深明孔子“性近习远”之旨,认为“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藤文公上》)但他还是坚持这种巨大的差别是来自后天之习染而非先天之资质,“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所以说,不论对原因和程度所见如何,在一种性善论中,也可能会含有某种性恶论和性品级论的因素。反之亦然,一种性恶论和性品级论,也可能会含有某种性善论或向善论、以及本性相同的因素。当然,依我们对原因和程度的不同看法,我们最后也还是会站到一定的理论立场上去。

62、他们正斗志昂扬地端着碗筷跑向厨房,想着帮忙干活,大人立马抢过来,说:你还小,别再把碗摔地上,去玩吧!

63、孟子是“好辩”的,他解释过这是因为看到“诸侯放恣”“邪说诬民”而“不得已也”。孟子抨击的对象看来主要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即一种道德的“性白板说”。本来,和他的“性善论”直接对立的应该是“性恶论”,但那时“性恶论”还没有出世或者产生大的影响,或者说,驳倒了这种“性白板说”,“性恶论”就更不可能成立。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孟子与告子有关人性的四段论辩:

64、换句话说,如果家里有个熊孩子,家里一定有个熊大人,以身作则影响到了熊孩子。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