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优美文案79句)

时间2023-05-18发布admin

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

1、比如喜好美色和讨厌恶臭,就是知行合一的。你在看见美色的同时已经喜欢上了,不是先看见,回头再决定喜欢还是不喜欢;同样,你闻见恶臭的味道时,就同时讨厌它了,不是先闻到,然后再决定讨厌与否。

2、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3、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

4、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5、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6、  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7、  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8、(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9、  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10、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11、  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12、大意: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一举一动都合乎人类本性),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13、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4、在动态加工中,不要搞间歇。无动于谐,即无动于静。

15、  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16、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17、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18、  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19、释文: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而收摄不住。

20、这次谈话,又被称为“天泉证道”。没有直接参与这次谈话的邹守益也有类似的记载,但其中“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却记为“至善无恶者心”。他们当时认为,用“无善无恶”与“至善至恶”来描述心之作,意义是一致的。

21、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用兵之道讲究虚虚实实,对将领则要求不动如山。

22、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23、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24、大意: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25、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

26、许多时候,他人的侮辱和中伤,对我们到底是“伤害”,还是“历练”,抑或者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就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那些人和事。让我们拘泥于“伤害”之中的,其实是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所以,高情商的人大抵都能明白,“能够从负面情绪中拯救自己的,大抵只有自己”,许多时候,让我们感到“为难”的,不是所谓的人和事,而是我们自己不放过自己。

27、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28、  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29、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30、  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许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心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31、 人与之间都是相互的,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谦逊待人,才能收获长久的友情。

32、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33、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34、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35、  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36、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弟子于中乃笑受。

37、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38、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

39、  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40、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41、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人心中。

42、每个人生来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一颗“良知”去认识是非善恶,而成为圣人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去实现最真实的自己。

43、从《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中摘取了60句王阳明心学精髓,只要读懂这60就了解了庞杂难懂的心学体系,就读懂了王阳明这个人。

44、这句是讲在克服主观私意时的功夫要务求精纯,本质仍是一个为学之心是否“诚”的问题。去私欲犹如除草,必须斩草除根。容一毫私欲在,就是容许心中那份懈怠在。

4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人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给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和朋友相处是否信守承诺。 

46、只要你时刻擦着自己的心,让自己的良心不被人欲所遮蔽,你就都能成功。

47、  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48、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49、王阳明常将自己的学问称为“致良知”之学。致良知,乃是人生的真正道、大修行。

50、世间之事,有些看似礼实则非礼;有些看似不雅,本质上却是礼貌。

51、这四句话很简单,又很深刻。有个故事完美的阐述了这四句话,有位老农穷的吃不上饭了,找到王阳明卖地,王阳明看他可怜,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游玩时,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他说:“这块地的风水太好了。”

52、  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用兵之道讲究虚虚实实,对将领则要求不动如山。

53、这种时候,我们的知行合不再单纯的是“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而是“想法”和“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心”的“念头”的结果。近乎到了“一念不善,便是行恶”,便是“本心被蒙蔽”的体现。

54、(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55、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56、  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57、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58、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59、 谦逊是一种礼貌。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待人谦逊有礼,总是可以让人如沐春风。

60、“佛氏所说,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 。”

61、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62、  王阳明心学精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63、  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64、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65、  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66、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67、毫不夸张地说,以上这五大四句教,即使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文化,若能记住了、吃透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和根本精神,也算是把握住了。

68、所以,一个所谓的好人,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可能会因一念之差做出恶事,同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可能去做好事。

69、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70、只要你时刻擦着自己的心,让自己的良心不被人欲所遮蔽,你就都能成功。

71、《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72、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73、 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虚伪。

74、   感悟: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75、感悟:君子之交淡如水,随缘,惜缘,不攀缘。

76、  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77、阳明先生说:“尔胸中原是圣人。”弟子于中说不敢当。

78、他的弟子告诉他,本来老农要卖的就是这块地,王阳明后悔了,但他又说:“我怎么会生出‘后悔’的想法呢?”于是他闭目冥想,过了一会,睁开眼说:“刚才的私欲已经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归愉悦了。”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