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优美文案35句)
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1、(4)《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边码42页。
2、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1935, 1953年出版) 《形而上学导论》(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3、在马堡时期,海德格尔开始撰写他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1927年2月,《存在与时间》正式印行,一是在《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二是作为单行本。这本书奠定了他一生哲学活动的基础,被视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他因此而声誉鹊起。半年后,柏林颁发了正教授职称。
4、神学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哲学,是因为它的研究物件高于物理存在者;而对后者的研究是第二哲学的事。存在论之为第一哲学是由于它研究所有其他科学分支默认的原理、规律,并研究整个存在世界的第一因。
5、上面所说的三种存在状态的时间性都只是相对的,就是说,每一存在状态都包含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因素,只不过各以一种时态为主,分别显示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海德格尔在分析了这三种存在状态之后又对之进行综合。正如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现实中是不可分割的一样,沉沦态、抛置态和生存态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整体的存在过程。海德格尔用一个专有的词组表示“此在”的全部的存在过程,这就是,“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寓于的—在世之在”(ahead-of-it-self-in-already-being-in-a-world)。词组表达了一个三联式:第一式是将来式,第二式是过去式,第三式是现在式。每一式都依附于其他两式,三者相互依存,联成一个完整的过程,表示“此在”的完整的存在状态。
6、《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
7、尼采将形而上学传统比作“男性哲学”:“教条式的形上学之男性动力,它鄙弃女性的隐秘舞蹈,与此同时,又欲求着女性。”形而上学的分裂体现在,一方面,它欲求着女性;另一方面,它又鄙视后者。解决这个分裂的办法就是,白天做“道德家”,鄙视女性(其根本在于鄙视自身对女性的欲求);晚上又去寻找女性,满足自身的爱欲。这种分裂的做法同时满足了男性的两大需求:白天满足了“自我超越”的精神需求,晚上又满足了“自我维持”的肉体需求。因此,这种分裂模式得以持续存在,构成了形而上学的精髓所在(如果将形而上学的基础理解为“两个世界理论”)。
8、研究者们也很清楚,在海德格尔那里是有矛盾的:一方面,他强调实际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他又注重存在本身,讲的是生活的存在特征。那么,如何协调这两重要素,就构成了我们理解海德格尔的一个核心问题。
9、……哲学是对生活的观看和理解,是对生活的理解性观看。这种观看不是走马观花的看,而是本质直观,是对形式之物的洞见。所以理论和生活的辩证法,就是在“生活”和“理解生活”之间有一种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不是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是诠释学意义上的辩证关系。到底是先有生活,再有对生活的理解,还是相反?应该说,生活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对象,所以不是先有生活,然后理解生活。准确的说,“理解生活”也是生活这个整体过程的一部分,生活包括了“理解生活”。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和理论之间有一个诠释学循环。
10、特别重要的是,因为对我们的存在的不明确的理解是我们这种存在(存活)的组成部分,我们人类可以通过研究对存在的理解(和缺乏理解)来研究我们自己这种存在。因此,海德格尔(1927)的研究方法是一种现象学方法,因为它旨在阐明我们对存在的理解的基本结构。海德格尔(1927)的现象学方法试图把我们未提及的一种理解带入主题显性之光中,(这一理解是)关于我们对自己是可解的。
11、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12、1943年,萨特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一书。《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此书充分展示了其才华。这部著作里,“将人的意识(即虚无)与存在(即物性)对立起来,意识是非物质的,并由于这个特征而摆脱决定论。”
13、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并到勒阿弗尔一所高级中学任教。
14、(80)邓艾民注:《传习录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39页。
15、无独有偶,这种对男女关系备极顶礼的观点,同样也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为此,不能不从为中国思想家所极力标举的《周易》的“咸”卦谈起。王夫之谓“咸之为道,固神化之极致也”而“咸”卦之所以为中国古人极力标举,恰恰是因为它为我们指向了男女关系。因其为“男下女”的卦象,荀子称“易之咸,见夫妇”胡仲虎称“《咸》以少男下少女,又应之至者,故首下篇”韩康伯称“夫妇之象,莫美乎斯”王夫之曰,“卦以利用,则皆亲乎人之事,而唯咸则近取诸身”进而,有“身”则有“感”,故“咸,感也”这种“感”既是“感性”“感触”之感,又以其“有触而必通”乃此感彼应的“感应”“感通”之感。而“咸”卦为六十四卦中罕见的爻爻相应的卦正说明了这一点。尤值得注意的是,在“咸”卦中,这种“感”既通向“感应”“感通”之感,又通向“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89)的“感情”之情。故陆伯载曰,“故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情者,天地万物之真机也,非感,其何以见之哉”也正是从这种“天地万物之真机”的“情”出发,王夫之提出“男女相感于一旦,初不必有固结之情,而可合以终身”而这种男女间不可思议的“一见钟情”不正是陆氏那种“天机”的反映吗?
16、存在是最普遍的本质共性、一般的形而上学概念,那可并不就等于说:它是最清楚的概念,再也用不着更进一步的讨论了。
17、作者简介丨张再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18、萨特的思想,在二战期间就发生第一次重大的改变,几乎完全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下走了出来。这很可能与他经历的二战有关,纳粹的残暴罪行和普罗大众的痛苦促使他发生了这一改变。
19、社会上为什么会对存在主义哲学有疑问或“责难”呢?萨特在此书中,列出了四种疑问。
20、但是,若把死亡拉近眼前,则情况将会大不相同。谁在面对死亡时,不会变得严肃些,认真思索应该如何抉择呢?“向死而生”的意义即是:由于面对死亡而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活出自己的价值,这时的人才是“本真的”存在者。“本真的”一词在德文原意是指“属己的”(eigentlich),在本真的人身上,“存在本身”将会彰显出来。譬如小孩子说真话,让真理得以彰显。
21、萨特说,“自在”与“自为”的联系,依赖于“自身”;没有“自为”,“自在”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说:“存在先于本质。”
22、种“向死亡而在的态度”与庄子的“方生方死”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刻意》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12);《大宗师》也说:“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生与死既然都是“气”的聚合与离散,因此,人生态度的中心应该是顺应自然。生,要做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把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诋毁称誉、饥渴寒暑都看成“是事之变,命之行也。”(14)对于死,也不要畏惧,因为“万物一府,死生同状。”(15)庄子妻死,他鼓盆而歌,是因为他“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16)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理由是“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却风趣地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17)庄子主张要做超脱生死,置死生于度外的“真人”。因为,古之真人方能“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18)他死后才能“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19)在庄子看来,生死并不是绝对的,生死都处于宇宙万物的大化流行之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与万物是合为一体的,因此“有”、“无”、“生”、“死”的界限都是相对的。庄周梦蝶,是真实的梦赋予人的有限性的无限性;蝶梦庄周,则是虚假的梦把世界的无限性托付给了人的有限性。
23、与此同时,在郭店竹简中,这种情又是以“身心一体”为其实质和内容的。故竹简中提出“形于中,发于色,其荡也固矣”“爱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仁”“君子执志必有夫皇皇之心,出言必有夫简简之信,宾客之礼必有夫齐齐之容,祭祀之礼必有夫齐齐之敬,居丧必有夫恋恋之哀,君子身以为主心”“‘淑人君子,其仪一也’。能为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等等。而竹简中的“喜斯陶,陶斯奋,奋斯咏,咏斯摇,摇斯舞。舞,喜之终也。愠斯忧,忧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踊,愠之终也”则更是以一种意象剪辑的“蒙太奇”的方式,让内在的喜忧之情一步步地最终体现在“手舞足蹈”的外在的身体行为动作上。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竹简这部大写的“情书”之中“身心”这一会意字成为一字千金的核心字。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竹简中提出“乐,礼之深泽也”“有知礼而不知乐者,无知乐而不知礼者”从而明确坚持“乐”之优先论。这是因为“乐(yuè)者,乐也”而后一“乐”显然既指心之精神之乐,又指身之生理之乐,由此才有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40)之说,故“乐”比“礼”更为透彻、更为深入地体现了“身心一体”的原则,也即“情”的原则。
24、1909年,海德格尔来到了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他马上发现神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问,而哲学对他却有无比强烈的吸引力。当时,胡塞尔的现象学正在学术界兴起,海德格尔马上对它产生了很浓的兴趣。胡塞尔的两卷本哲学巨著《逻辑研究》也成了他反复阅读的案头必备书。不久,海德格尔决定放弃神学学习,转攻哲学。
25、(104)张再林:《焦循象数易中“互文”的符号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6期。
26、第一个专题是海德格尔与神学(宗教)的关系。瑞士洛桑大学许思勒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观看、全能与暗示:海德格尔论上帝问题》。她提出了上帝概念的三个面向,分别是形而上学的上帝概念(作为存在者的最高根据)、基督教的创世神以及海德格尔那里的最后的神。其中,前两者是互不可分的,两者共同构成了传统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基础。而海德格尔则在存在历史思想的框架内提出了最后的神,以对抗传统思想的上帝概念。
27、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28、《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3)这里的无与有就是“同出而异名”的东西,无与有相伴相生,相依相存。所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4)就是说车轮、器皿、房屋之用,有“无”才有车子、器皿、房屋之“有”,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器皿的物性并不在于由之构成的质料,而在于包含的虚空。”陶工制造的水壶是由底和壁构成的,但其中却必须有空的空间才能作为容纳东西(水、酒)之用,道理与此相同。这种“无”没有任何具体属性,但它又不是绝对的虚无,因为它同时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正是这种无限可能性的存在,由潜能而生成万物,万物就获得了自己的规定性——从“无”中获取自己的规定性。这是因为任何具体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所以任何事物都是从“无”中产生,又复归于“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无是一切存在的原初状态、最初的出发点,又是它们必将复归的终极状态。在这里“无”与“有”是辩证统一的,无是对具体的有的否定,而其本身却并非一无所有。所谓“大形无形,大象无象,大音无音”,道即无,它虽“无形”、“无象”、“无音”,使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但它却是“大形”、“大象”、“大音”,与具体万物的有形、有象、有声相比,它是无,是空,但正是因为它没有某种具体的象、声、形,反而能包容一切象、声、形,它能够产生万物,所以它虽非实体,但却实存。
29、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30、由此可见,把“无”放在无限性与可能性的思维层面进行哲学冥想,使这两位地域相隔万里,时间相差千年的哲学家思想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来自于二者哲学思维方式的深深契合。老子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太极图式的思维方式。在这里,阴与阳,动与静相生相克,相互流转。“一阴一阳谓之道”,如果把阳看作“有”、看作“存在者”的话,那么阴就是“无”,但“无”并非不存在,而是作为阳的否定而存在。诚如斯宾诺莎所说“任何规定都是否定”,我们之所以能说“这是一朵玫瑰花”,是因为这话“后面”隐含着许多对此存在者——玫瑰花的否定,即这不是一块岩石,不是一张椅子,不是一件衣服,在这里,岩石、椅子、衣服是不在场的,是“无”,但它们并非不存在。这种太极图式的思维方式就是在人们看到阳面即“有”的同时,提示人们阴面“无”的存在,阴阳正反各有其特性、地位和作用,阴阳互为其根,所以老子的话深得其中三味:“知其黑,守其白”斯言甚是。与之相似,海德格尔的思维图式可以说是一种“澄明(显)——遮蔽(隐)”的思维图式。显,是指那些出场的、显现的东西;隐,指那些未出场的、隐藏着的东西;显是“有”,隐是“无”,但隐的是那些蔽于当前事物背后的不在场的、然而又是现实的事物。正如梵高所画的一双农鞋一样,在场的不过是帆布和油彩,而观赏者却能从这双农鞋中感受到“大地无声的召唤”,“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6)感受到这双农鞋“浸透着对面包是否有着落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感受到它“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8)梵高的这幅画给我们展示出一个农妇的世界,这个世界并不是现存的,但它却是许多可数和不可数、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的汇集,它与我们自以为熟悉的可触知、可感觉的事物一样具有存在的特性。两人都强调阴与阳、在场与不在场、澄明与遮蔽、显与隐相结合的整体性,这形成了两人哲学深层对话的基础。
31、他说,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责任。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只有注重行动,对创造属于自己的“本质”怀有绝对的信心,才可能创造想要的人生。
32、(1)罗文英编:《心灵的栖居——名家美文》,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65页。
33、这里的“天”象征着明亮、敞开,“地”象征着隐匿和关闭,“神”是神秘之域,“人”是生存之域。存在就是发生在所有这些遮蔽和除蔽的领域的一切。
34、实际上,就“情”的理解而言,中医理论与中国哲学人性理论是一致的。故人们看到,一方面,中国人性论常常把“性”视为身心一体、表里如一的东西。如《周易》言“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孟子》谓“根心生色,睟面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大学》云“诚于中,形于外”《中庸》称“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王阳明曰“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刘宗周说“今人以一膜言心,而遗其耳目口鼻四肢皆备之心者,不知心者也”王夫之指出“无目而心不辨色,无耳而心不知声,无手足而心无能指使,一官失用,而心之灵已废矣”而王夫之“内生而外成者,性也”(18)这一命题提出,则上承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天生人成”思想传统,中接后理学反唯心主义的思想旨趣,把中国式的“身心一体”的人性理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