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46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精选

时间2024-02-23发布admin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但黑格尔在这里所谈的不是经验的冲突,而是“私人权利和私人福利,即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领域“对国家的关系。这里是指这两个领域本身的本质的关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恰好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则赋予德国思想界以解放和革命的因素。

3、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却在涉及人时陷入了唯心主义,将人周围的世界抽象化了,抽离了,苦难变成了非普遍现象,变成了少数人的例外,而与社会现实无关,所以费尔巴哈等人从根本上忽略了“在现实中实现哲学”,或是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为现实”。

4、http://socialismstudies.ccnu.edu.cn

5、来稿请以纸质版邮寄(快递、挂号信等方式均可)

6、经典导读|《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7、“武器的批判”,是指用暴力和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手段,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和个人的物质力量,简而言之就是暴力手段(注意这是指实际人的行为而不是思想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8、出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扩展资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

9、19世纪,英法正在开展工业革命,深受工业革命影响,德国的工业也日益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传统的王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新的政治理论给子说明和协调。

10、  “该派对敌手采取批判的态度,对自己本身却采取非批判的态度”(7)这是马克思在《导言》中对德国理论政治派的批评。从这一批评可以看出,马克思要求在进行外在批判的同时必须开展自我批判。德里达认为,这种“随时准备进行自我批判的步骤”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首要原则:“自愿接受它自身的变革、价值重估和自我再阐释”(9)1由此可见,坚持批判和自我批判相结合,正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和永葆先进性的保证。习近平强调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这种刀刃向内的勇气正是对马克思自我批判精神的弘扬,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批判应该弘扬的精神。“自我批判”可以说是保持“批判”的正确性、深刻性、彻底性、持久性的锐利武器,只有时时进行自我批判,才能不断增强批判的战斗力、凝聚力,使其永葆生机和活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批判的武器,要时刻保持一种自我批判的警醒,发扬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审视批判的立场、激扬批判的勇气、完善批判的思想、调整批判的方法,从而真正让青年一代彻底信服批判的结论。

11、可见黑格尔是如何把现实经验的偶然性凌驾在理念的必然性与概念的丰富性之下了。

12、亦称《克罗茨纳赫手稿》。马克思一部未完成的书稿。1843年3月中至9月底写于克罗茨纳赫,原稿共39张,其中第一张没有保留下来,标题为出版时所加。首次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年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1卷,标题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国家法批判(§§261—313)》。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卷、第二版第3卷。

13、得到理解,而是通过参与到理念的运动当中获得自己的意义。反过来说,我对我自身选择的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表述,实际上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国家被看成是理念的产物,因此,当我们在参加国家事务(无论是通过情势、任性或者本身的使命)时,我的任何选择,都应该被看为是一个超越于我意志之上的理念通过我的看似偶然的决定来理解的。偶然性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必然性不通过这种偶然性的具体内容通过一个我根本上不能理解的东西去理解,我不能理解自己的理解。而我参与了选择,实际上等于没有参与选择,因为选择被理念所注定。

14、正是在此背景下,黑格尔在沿袭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发展了辨证的思维一一即看到事物存在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必将消亡的一面。

15、如果想从德国的现状本身出发,即使采取唯一适当的方式,就是说采取否定的方式,结果依然是时代错乱。即使对我国当代政治状况的否定,也已经是现代各国的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即使我否定了敷粉的发辫,我还是要同没有敷粉的发辫打交道。即使我否定了1843年的德国制度,但是按照法国的纪年,我也不会处在1789年,更不会是处在当代的焦点。

16、彻底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方法,把被颠倒的主客体关系再次颠倒过来。对马克思写作《批判》产生了重要影响。

17、    总之,对黑格尔法哲学泛逻辑主义方法的分析和批判,预示着马克思将走向一条与黑格尔辩证法完全相反的道路:在事物自身的发展中揭示事物发展的逻辑。如此,马克思才能将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改造成对客观世界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拯救被唯心主义窒息的辩证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已经大大超出了政治哲学的范围。

18、  《导言》中,马克思批评了德国各个阶级的“道德和忠诚”的基础——“有节制的利己主义”,认为正是这种“利己主义”的狭隘性束缚了各个阶级,使之无法“与整个社会亲如兄弟”,无法使自身的“要求和权利真正成了社会本身的权利和要求”,无法“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当然也就无法对德国现实和法哲学进行彻底的批判。换言之,要实现对德国现实和法哲学的彻底批判,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开阔胸怀”,这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批判应该确立的前提。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提出的“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开阔胸怀”的继承和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错误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以及社会负面现象的批判,也必须拥有“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开阔胸怀”,才能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才能在运用批判的武器开展斗争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只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才能在青年一代中间“激起瞬间的狂热”,从而引导他们在现实中将这种“瞬间的狂热”,转化为持续批判错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负面现象的持久活力。

19、260节: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性;但具体的自由在于,个人的单一性及其特殊利益不但获得完整的发展,它们的权利获得自为地承认(如在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系统中那样),这时他们一方面通过自己本身过渡到对普遍东西的关切,一方面以对普遍东西的认识和意志,尽管是承认它们为固有的实体性精神,并为了这个普遍性东西(作为他们的最终目的)而活动,以至于,普遍的东西既不能没有特殊的关切、知识和意志而作为私人来生后,而不同时立志于普遍的东西和为了普遍的东西并意识到这个目的来发生效力。现代国家的原则具有这样一种惊人的力量和深度,把主体性的原则推向完成,成为独立的个体的个人特殊的极端,而同时又使它回复到实体性的统于是在它本身中保存这个统一。

20、由此我们可以部分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何马克思要从国家理论开始批判黑格尔。根据前文的描述,一个是因为对国家议会性质的质疑,使其转向对国家理论的现实的关注,一个是当时莱茵报的整体氛围以及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而去批判黑格尔的国家理论。当然,还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原因,即青年黑格尔派本身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的官方宗教批判,其批判矛头开始转向了政治领域。而这点马克思在1844年初出版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面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2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就像马克思所说那样,他只是做了一些科学工作,为的是走出史前社会所进行的活动,而马克思恩格斯还有列宁等人对无产阶级的解放情有独钟,而大概同时期的恩格斯的通过《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也对资产主义社会进行了一种批判,他们最后的也都是站在一种无产阶级解放的观点和看法来推导出来的历史必然性。我自己这里需要举一个我自己的理解,也就是:

22、1842年,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发生重大转变的一年。这一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激烈的思想批判,使他开始抛弃唯心主义而转向唯物主义。这一转折,使马克思冲出了自我意识哲学的范围来考察人的问题,不再把人看作自我意识,而看作感性的、现实的人。

23、《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

24、手稿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

25、  《导言》明确指出:“它(批判)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它的对象是自己的敌人,它不是要驳倒这个敌人,而是要消灭这个敌人。”(7)6在这里,马克思将当时的德国制度比作“批判”的敌人,将“批判”比作“向德国制度开火”的武器。因为运用“激情的头脑”对德国的政治以及资产阶级制度——“非神圣形象”进行揭露,只是对“某个学派”的腔调进行批判,更进一步的问题“不在于敌人是否高尚,是否旗鼓相当,是否有趣”,不在于通过“解剖”这种制度从而揭露它,而在于采取彻底否定的方式,将“敷粉的发辫”和“没有敷粉的发辫”完全驳倒——“问题在于给敌人以打击”,从而彻底消灭这种精神已经被驳倒的制度。

26、什么是马克思所说的“本质的关系”?这里就牵扯到关于黑格尔将逻辑学运用到法哲学的原理建立当中的问题。“本质联系”如果按照黑格尔逻辑学的解释,即自由意志的具体实现突破了私人领域有限的内容,而得到了国家伦理层面的一个合法性的给予。也就是说,所谓私人领域以及私人利益、权利,实际上是国家这一伦理体的合理内核的片面的表现,它们的实质不是私人性的,而是公共性的。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即理念自身从一个空洞的“绝对”经由具体发展之后获得具体内容的同时,也获得了关于自己更为完整的理解。而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关于“个人利益”、“个人权利”的表述,实际上都是在一个更加普遍的意义上具有其普遍性的。具体而言,就是说当我们认为“个人财产的所有权应该得到保护”,这里的个人指的是“每一个人”,这种保护之所以有普遍性,其理由不能诉诸于一般的“经验的”说法(比如每个人都需要拥有适当的个人财产才能生存,这个是一个理由,但是一个经验性的理由,因为我们不能一一验证每一个人是否没有个人财产就会活不下去),而是基于它的伦常合理性被一个更为广阔的“伦理整体”所包含了。在这里,就是被“国家”这个整体,而权利的合理性不再由其具体的内容来证明,而是通过本质上关联于这一伦常整体而被说明。

27、《〈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继续了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关于宗教问题的思想,并将其引向深入,指出宗教是“颠倒的世界”产生的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是旧的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社会基础,由此对宗教的批判是一切其他批判的前提。在德国,这种宗教批判已经结束,现在必须要把“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即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而在马克思看来,现存“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因此,“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以及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做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坚决否定”。这些论述,为进一步的批判指明了方向。马克思还继续之前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人类解放的途径和依靠力量问题。在他看来,先进理论能够发挥革命性的作用,但是“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突出革命理论必须同革命实践统一起来。同时,马克思在阐述中还首次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问题,提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任何奴役、实现人的解放的阶级,并论述了无产阶级和哲学的关系。在他看来,“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从而第一次论证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作用。

28、    黑格尔将市民社会和国家同一的希望寄托于代表市民社会特殊公共利益的同业公会的自治和官僚机构对普遍利益的维护,并论证了市民社会和国家四种具体的同一方式:自治团体及同业公会的代表通过选举和最高当局批准的混合选拔方式是实现市民社会和国家同一的第一种方式。每个市民都有可能成为国家官吏,是市民社会和国家的第二种同一方式。市民社会和国家最高的同一形式是官吏获得薪俸,“个人就获得生活资料,保证他的特殊需要得到满足,使他的处境和公职活动摆脱其他一切主观的依赖和影响”。中间等级的形成,且“政府成员和国家官吏是中间等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市民社会和国家的第四种同一方式。

29、《导言》也是马克思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产物。在1842年以前,在大学读书和《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在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者,在政治上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837年,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就读期间,受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也正是在此期间,他同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建立了联系,并开始以激进的民主主义的立场去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斗争。1842年年初,在大学任教的愿望破灭以后,马克思通过为《莱茵报》撰稿以及任该报主编开始直接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在此期间,通过对社会现实状况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入了解,马克思日益觉察到经济因素和物质利益的作用以及社会关系的客观性。1843年夏,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即物质生活关系决定政治国家的结论。尽管此时的批判仍然带有费尔巴哈的痕迹,这一结论也不能直接等同于后来唯物史观中“经济结构决定政治上层建筑”的原理,但是毕竟迈出了转向唯物主义的关键一步,并推动马克思将其视阀由政治、法的观念转向物质利益、经济关系。马克思后来说,他当时通过对法哲学的研究,已经“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此后,马克思离开德国前往巴黎,在那里他撰写了《导言》,标志着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重要转变。

30、我们首先必须说明“现实”是什么。在这里,第一个要避免的误解就是“现实”指的是经验事实。这点绝对是黑格尔极力反对的。在其《小逻辑》的导言第6节中,黑格尔很明确地指出了“经验”与“现实”的关系:

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收)

32、可是由于这种权利自身的整个发展还需要一个更为广阔的机构对其进行承认,也就是将“权利”的普遍性实现出来,则需要更为广阔的中介对之进行规制。这就是“国家”的内涵。

33、黑格尔关于辩证法及其法哲学的思考,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完全不同。黑格尔支持自由意志,相信理性立法。整个法哲学实际上是自由意志按照逻辑学的发展框架来进行自身的具体实现,从抽象自由走向具体自由的过程。它不是一本为普鲁士专政辩护的书。

34、类宗教(现实近)——类哲学(现实不近,甚至于远离现实)——类政治(现实更丰富但是寓于时间之中,需要历史的人活动),形成了一种正反合的辩证逻辑表征,而这个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一个典型的叙述特征。

35、(8)宋德孝.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义之殇(J).中国青年研究,20

36、所以黑格尔说得对:政治国家就是国家制度。这就是说,物质国家不是政治国家。这里只有外在的同即相互的规定。在人民生活的各个不同环节中,政治国家即国家制度的形成是经历了最大的困难的。对其他领域来说,它是作为普遍理性、作为彼岸之物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历史任务就是国家制度的回归,但各个特殊领域并没有意识到:它们的私人本质将随着国家制度或者政治国家的彼岸本质的消除而消除,政治国家的彼岸存在无非是要肯定这些特殊领域自身的异化。

37、    马克思指出,德国不能以实现德国哲学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现实的历史,即不能按照黑格尔的法哲学来指导实践。一方面,德国不具备实现黑格尔法哲学的历史条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它不具备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实现政治革命的能力,“中等阶级还不敢按自己的观点来表达解放的思想,而社会形势的发展以及政治理论的进步已经说明这种观点本身陈旧过时了,或者至少是成问题了”。另一方面,黑格尔法哲学的内在矛盾不过是欧洲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在观念上的反应,“理性国家”无法弥合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裂,也无法实现自由。自由的实现必须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探求,通过革命的实践,将私人所有制基础上的市民社会改造成新的联合体。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自由观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使命,完成了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

38、《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最关键的词是“批判”,原因就在于马克思想要在现实的一个个领域中展开批判,法哲学批判只是其中之一。这些批判往往带有特定的历史条件的,而不像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所探究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此蔡老师认为马克思所批判的对象和内容,不能抛开历史条件随意搬用。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论,即历史唯物主义。

39、在文革的时候就有“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到王炯华的“毛泽东与李达的交往”又有:“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从事‘武器的批判’,直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李达则继续笔耕、舌耕,致力于‘批判的武器’,终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家。”

40、黑格尔完全继承了这种关于自由意志的意见。不过,正如我们前面所描述过的,由于黑格尔需要弥合道德意志与普遍伦理之间的鸿沟,消除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立,所以自由意志在这种完全抽象的事态之下的意志模式,是一种“抽象”的因而是“片面”的模式。由此,他的法哲学原理在一开始所论述的法就是“抽象法”,这种抽象法唯一能够推理出来的法则只能是禁止性的法则,它体现为“不允许他人对主体做什么”,而这个就可以被描述为“权利能力”,即我天然所具有的权利的来源。很明显:自由权与人格权是第一步被发展起来的权利。但是随着个人参与到愈发复杂的社会关系之后,抽象的“自由意志”推导出来的义务性规定就会附加上各种各样的权利,也就是说,“权利”成为“义务”的定在。

41、国家怎样同家庭和市民社会发生关系,——这是由“情势、任性和本身使命的亲自选择”所限定的。因此,国家的理性对国家材料在家庭和市民社会中无意识地偶然地产生出来的。家庭和市民社会仿佛是黑暗的天然的基础。从这一基础上燃起国家的火炬。国家的材料应理解为国家的事务、家庭和市民社会,因为它们是国家的构成部分,它们是国家本身的参加者。

42、    马克思揭示出,头足倒置的理论使黑格尔在说明国家和家庭、市民社会的关系时产生了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国家是一种包含家庭和市民社会特殊利益的普遍利益,这样家庭、市民社会对国家就有一种依存性、服从性关系。由于国家是先于家庭和市民社会存在的,那么这种依存性关系就是一种缩小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质的关系,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在必然性关系;另一方面,因为国家的本质是一种包含特殊利益的普遍利益,那么国家就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内在目的,即国家的普遍目的和家庭、市民社会的特殊利益是统一的。一方面是外在必然性,另一方面又是内在目的,这是黑格尔头足倒置的理论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

43、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即马克思在当时忽略了什么。很显然他忽略了对市民社会进行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是直接在一开始就对黑格尔的国家理论进行费尔巴哈式的批判。不过,随后马克思在整个批判里开始不断深入,并且最终意识到市民社会的存在。这时开始发生关于“异化”的第一次论述。而这里谈论的是“市民社会”的异化。我们可以全文摘录下来:

44、马克思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维护德国现存制度的本质,指出这种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的表现,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提出了“向德国制度开火”的革命任务。

45、“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而是“激情的头脑”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