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怎么死的(优美文案63句)
苏格拉底怎么死的
1、雅典人,你们将智者苏格拉底判处死刑,不是由于他是推翻民主制的三十僭主之一的克里特亚的老师吗?
2、原因是,他一生都在根据法律的规定去做对的事情,去做应该做的事情。那么,他那么尊重法律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去知法犯法和去触碰法律的底线呢?他没有这样去做。
3、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4、不过,苏格拉底并非必须死的,他当时其实有得选,他可以选择接受流放代替死刑。但苏格拉底并没有那样做,审判后,他在狱中服毒而亡。
5、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遭到怨恨,并最终被告上法庭,是因为他不知疲倦地揭示人们的无知。但是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正是哲学真正的起点。因为和神相比,人就是无知的,因此人生在世只能不断求索,不断探寻智慧,以此关心灵魂的健康。(苏格拉底怎么死的)。
6、从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来看,他是在解释“死亡”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肉体脱离灵魂单独存在的状态”(64C)。
7、灵魂占有一个形体时(生命的型)带来了生命,生命的反面是死亡,灵魂绝不会容纳死亡,所以灵魂是不死的(105D)。
8、苏格拉底虽然没有在此明确说出,但似乎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我其实是想离开人世了,但又不能自绝,现在被判服毒,说明我这个想法已经获得了庇护神灵的允许。
9、苏格拉底对此感到困惑,因为他明明知道自己非常无知,于是他开始走访那些有智慧之名的人,试图证明神谕是错误的。经过一番检审,苏格拉底不得不相信神谕是对的,因为他发现自己是唯一一个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比其他人更加智慧。
10、可是雅典居民为何会做出如此判断呢?苏格拉底的指控只是说他不敬畏神,以及带坏了年轻人。罪不至死啊!
11、最后苏格拉底说:“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要去做的哪个更好,除了神之外谁也不知道。”以此结束了自己一生唯一一次在法庭上的辩护。
12、我该如何理解神的静默呢?我认为,我正在经历一件幸事。
13、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
14、苏格拉底被定罪后,他的学生们切断了所有能让他越狱的联系。让他相信给他定罪是不公平的。但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了死亡。
15、亚里士多德(前384年至前322年),出身于古希腊吉塔拉地区贵族家庭.师从柏拉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20余年,直到柏氏逝世.后回国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16、刚才出示的两张图片,是我去年十一月在希腊雅典卫城之下的遗址公园拍摄的。这是关押苏格拉底的监狱遗址以及在此出土的苏格拉底的石塑像、毒死苏格拉底所用的那种小酒瓶。
17、特别是,当无限权威是以人民的名义、以公意的名义来对少数人施加强迫时,少数人几乎无法抵挡它们。面对全体人民的绝对意志,少数人唯有服从。雅典城邦正是以多数人的名义,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雅典的民主制使后人明白:不受制约的民主无异于多数人的暴政。
18、苏格拉底问:“我们相信有死这种事情吗?”。Jowett的英译本是:Doweattachadefinitemeaningtotheword‘death’?(64C)。按英译本的意思,这个问题是,“我们是否给‘死亡’一词赋予了一种特定的意义?”,和中译本的意思略有不同。
19、但是,苏格拉底这样的说法,依然没有完全说服辛弥亚和格贝(84C)。
20、格贝看来是没有被说服的,所以苏格拉底做了第二次论述。不过,格贝依着苏格拉底的结论,从《枚农篇》里“学习实际就是回忆”的说法出发,指出如果灵魂在投生之前不存在的话,回忆就是不可能的(73A)。
21、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他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他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他的最后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22、苏格拉底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次转向,但是他一生述而不作,而那个时代留下的关于苏格拉底的记载又莫衷一是,因此苏格拉底是谁、他做了什么、他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成了困难的问题。
23、尽管他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24、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苏格拉底的平静感动了。对死后之事,苏格拉底对生者的交待也值得注意,不可太悲痛,否则对死者的灵魂有损(115E)。在服毒之前,苏格拉底向神灵做了祷告,祈求去得顺当(117C)。
25、游叙弗伦第二次尝试说“虔诚就是做神喜欢的事”,而苏格拉底指出根据神话,不同的神会喜欢不同的东西,很难达成一致,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神喜欢什么呢?
26、到了公元前403年,贵族失势,民主派控制了希腊全境,苏格拉底便大难临头了。他的朋友预见到了他的结局,纷纷劝他尽早逃离。苏格拉底平生树敌众多,同时也交友广阔。在大半个世纪里,他以丰富的学识针砭时弊。对于那些自认为是社会支柱的,苏格拉底热衷于撕下他们的伪装,并将其思想骗术公诸于世。
27、首先,游叙弗伦试图给出一些虔诚的例子来说明“虔诚是什么”,但是苏格拉底想要的是普遍性的论述或者说普遍性的定义。
28、苏格拉底是西方人文精神起源的发起人,可以说西方文明苏格拉底占一半。苏格拉底虽然生活在伯利克里的盛世,当时没有战乱,没有天灾,一切都是那么好。但再美好的世界都会有困难的一面,苏格拉底活在盛世,却一生过的继位贫苦,他甚至都是赤脚走路的。苏格拉底本来是父亲学习雕刻的,但后来热爱文学,自学成为了一名老师。
29、翻翻现当代哲学家写的西方哲学史会发现,这个西哲研究源头性的概念基本上是被忽略的。在罗素的哲学史前言中,罗列了介于科学和神学研究领域之间哲学研究的十几个问题,没有一个直指它。斯通普夫和菲泽撰写的哲学史,对它也是语焉不详。
30、不作不会死,苏格拉底是哪里得罪了人民?按照后人的记录,苏格拉底一辈子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提问题。当然他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提问题,而是专挑别人的漏洞,每次都能把对方问得头昏脑胀。
31、这篇对话录记述了苏格拉底临死前,和几个学生就生死和灵魂问题展开的对话,包括从不同角度审视灵魂是否不朽的四个主要辩论,也包括对“学习就是回忆”的再讨论(《枚农篇》的主题之一),以及苏格拉底自己从自然科学向哲学研究转变的思想历程,可以说是苏格拉底临死前给学生上的最重要一课。
32、苏格拉底的回答是把两次论述合起来看,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就已经获得了证明:“一切生物都是从死物里生出来的。如果灵魂存在于出世以前,而它在进入生命、产生出来的时候,是不能从他处、只能从死亡和死亡状态中出世的,那它既然必须再生,就必定也在死后存在了。”(77D)
33、复合的事物容易解体,非组合的东西不容易解体。那些始终如毫不变化的事物非常可能是非组合的,而变化无常的则是组合而成的(78C)。“等”、“美”等形(相)的存在是始终如一的,众多具体的东西则是不断在变的(78DE)。一切和合变化的事物是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而那些不会变化的东西则要用“心”(Mind)才能把握(79A)。身体是可见的不断变化的东西,灵魂是不可见的始终如一的东西(79B)(类同性的体现)。灵魂使用身体来察知(perceive),被身体拉到变动不居的事物上的时,就会像个醉汉一样颠倒错乱。灵魂单独关照(reflect)自身时,就清醒自明,与永恒想通而始终如一(79CD)。灵魂最像那神圣不朽的神明;身体最像那人间多样的凡夫(80AB)。
34、由此,苏格拉底再次引出了自己对什么才是真正的哲人的看法:“那些真正的哲人,也只有这些人,是经常极度热衷于使灵魂得到解放的;他们所从事研究的正是使灵魂摆脱和脱离肉体。”(67D)
35、我一旦死去,我的死亡将会带给你们一个远比杀死我更为痛苦的惩罚:在我死后,你们将会有更多的批评者,我的死亡无法阻止人们对你们的错误行径的指责,而你们,无法逃避。
36、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37、审判苏格拉底的500人议会是一个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于一身的机构,雅典虽然在当时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但是对民主本身却没有设立任何的制约机制。凡是公民大会或者500人议会通过的决定,都拥有最高的权威,因为这是雅典公意的体现,而公意永远是正确的。
38、“多么奇怪啊,朋友们,我们通常称为快乐的这种感觉真怪!它跟它的反面痛苦不可思议地联结在一起。这两种感觉绝不会同时来到一个人身上,可是这人如果追求其中之并且抓住了它,就会不由自主地获得了它的反面,好像二者联在一起似的。”(60B)
39、倘若你们想杜绝指责,唯一的方式只有尽可能地成为一个好人。——这,是我对你们最后的忠告。
40、《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载了苏格拉底在面对雅典同胞对他的指控时所做的辩护,是我们回答“苏格拉底问题”最好的切入点。
41、因此,对苏格拉底的控诉,是宗教和政治两方面敌意的强大结合。控告者算计着能从一些被伤过自尊心的人那里获得支持;也希望苏格拉底那种不愿妥协的态度会触怒陪审团。
42、苏格拉底是一位伟大的希腊哲学家,他提倡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反对当权者。
43、当时我听到安德鲁先生讲这个故事时,非常感慨,拍下了这幅图片,大家可以看一看,触景生情、物是人非的感觉。2500年过去了,就是这样的药酒瓶毒死了一代伟人苏格拉底。
44、久而久之,他的名字在希腊家喻户晓,甚至于他在上午才说到的一些趣事,晚上就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还有人把他的经历编成了戏剧。直至他被捕入狱,关于他的一切全希腊上下已是无人不知。那些在审判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例如那个不识字却因为通晓神意而卖力叫嚣的粮油贩子——深信他们是在为社会尽职,为城市除掉一个只会教给奴隶懒惰、罪孽和不满的“学术界”的危险分子。
45、负责审判苏格拉底的是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他们大多是苏格拉底的政敌们精心安排的人选,其中还包括不少学者。面对这些居心叵测的法官,苏格拉底发表了一席通俗易懂又鼓舞人心的演讲。
46、柏拉图在此以苏格拉底的名义提出了关于两种不同世界的思想:在可被身体感官觉察到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和合可变的;在心能观照到的型世界(灵魂)里,各种型是始终如一不变的。(“格物致知”?)
47、对那些要投票无罪释放我的人们,我非常想说几句话,以便你们能安心接受投票的结果。
48、所谓的怕死,不过就是并不智慧而自以为智慧,自以为知道自己并不知道的死亡这件事。
49、两个看起来相等的东西(由于回忆的不同)在某些方面并不相等(74B)。因此,“等”有时并不完全相等(74C)。正是这些相等的事物唤醒了一个人关于“等”的知识,虽然它们并不是“等”本身(74C-D)。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先已经有“等”的知识(74E)。因为这“等”的知识,要通过感官感觉到后才能和它比较并发现大不及它,而感觉是在一个人出世后才获得的,所以“等”的知识,以及美、好、公正和虔诚等关于一切的绝对存在(thenameofabsolutebeing)是在一个人出世前就获得了(75A-D)。因此,灵魂在获得人形之前就已存在,还具有智能(76C-E)。
50、法庭的第一轮投票,以280对221票判处苏格拉底有罪。之后他的指控者主张死刑,而苏格拉底在回应中比之前表现得更加自愿求死。
51、如果说哲学是对智慧的爱(loveofwisdom),那智慧又做何解?
52、苏格拉底与占卜师游叙弗伦关于“什么是虔诚”的讨论,很好地展现了苏格拉底如何检审一个自认为拥有智慧的人以及如何揭示他的无知。
53、苏格拉底的辩护演讲大致分为两部分,他分别回答了“我为什么会被起诉”以及“我为什么无罪”这两个问题。
54、以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入手,柏拉图巧妙展现了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不过,首先回答的却是最后一个问题——“哪一类死”。
55、但苏格拉底最后的这个论述是有的漏洞的,不是吗?他提到了灵魂占有了一个生命的“型”后就带来了生命,那一个人死后,离开肉身的灵魂是否应该也是占有了一个灵魂的“型”后才成为了死魂灵?
56、苏格拉底:“哲学就是最伟大的一种音乐”(61A)。这句话的出现在此没有上下文,要和后面苏格拉底反驳辛弥亚“灵魂是一种和谐”的带弦竖琴比喻(86A)对照,才能看出点儿意思。(这和“大音希声”的说法是否有相通之处?)
57、苏格拉底的精神世界,是真理的世界,苏格拉底的物质世界,是世俗的世界,苏格拉底宁愿选择真理而死,也不选择世俗而活。
58、关于一个人是否可以自杀的问题,借由格贝的追问“你说不容许对自己下手,又说一个哲人会愿意追随死去的朋友,这话是什么意思”(61D),苏格拉底这样解释:
59、关于柏拉图是否出于追求戏剧化效果或是什么别的原因,刻意没有点出毒药是毒堇汁,存在一些争议。因为据说服用这种毒药,会让人非常痛苦,身体还会剧烈抽搐。不过,也有较真的学者,用现代医学知识证实了柏拉图的描述是准确的。(戈尔茨坦,P5注1)
60、柏拉图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他开创了吕克昂学园。
61、裴洞在事情结束时,感叹道:我可以说,在我们所认识的当时人中间,他是最善良、最明智、最公正的人(118A)。
62、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