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人性本恶的论据(优美文案69句)

时间2023-06-09发布admin

人性本恶的论据

1、人之性善、性恶的论辩,由春秋战国到清代中叶,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争在辩,一直也没有能够得出一个圆满的结论来。就是到了今天,科学技术已如此发达,对于生命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但对于这个问题若想认识得清清楚楚,彼此完全驳倒对方的观点和论据,也还是相当不容易的。(人性本恶的论据)。

2、老记者谭儒编写了一组有关人性的感悟,拿出来给朋友们分享。

3、照孟子的说法,仁、义、礼、智源于“四端”,人的本性天生是好的。孟子拿不出更有力的论证。(人性本恶的论据)。

4、“鸟为食亡、人为财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世界上的一切不是决对的,你可真有点断章起意了,龙生九种各有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下,接受不同的思想意识,错和对、恶和善本身就是对行事处物的一种理解,加上是非的区别能力走向极端,但不能以概而论。人毕竟是高灵性的物种,有错大多还是善恶有分的,不能和不开智的鸟类相提并论!

5、很多人非常在意高级感,其实是追求优越感的一种延伸,不仅悦己,更可以通过展示来收获优越感。就像有人实施断舍离,但极少会不向外人展示。再比如做PPT,尽管对实际工作毫无意义,但对酷炫效果普遍有走火入魔般的追求。

6、但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终于突破了善恶的束缚,找到了可以一以贯之、完美解释人类主流行为的底层逻辑:本性不是善恶,而是某种追求。

7、为什么同一学派的人,会发生观点如此鲜明对立的激烈论争呢?原因就在于,儒家人的最基本事业是教书育人,是用仁义思想、礼乐规范来教化人们,认为通过他们的教化能够使人向善避恶,做一个有思想、有志向、有道德、守规矩的人。这样,他们就面临着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人性的本源是怎样。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施行教化,正因为如此,儒家才调动了全部力量,进行了这场持续时间最久的大论战。

8、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9、如果人性本善,那我们要道德法律、交通规则干什么?如果人性本善,个人修养、道德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10、(5)正方二辩针对对方立论作驳论,时间二分三十秒。

11、其实这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千古难题,反正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自的论据也是厚实充分,各不服气。

12、不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13、孟子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里,孟子说,人性善就是指人均有侧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人只有将这四端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而即然人都有善的四端,为什么又有相当多的人最后变成“恶人”了呢?就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将人性与生俱来的这四端发展起来,而是发挥了人性上动物性的部份才变成恶人的。这是孟子的性善论。性善论最早由孟子提出来,后经宋代理学家程颐、张载、朱熹等人补充发挥后,成为儒教人性论的正统观念。有趣的是,当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六祖慧能提出“人人皆有佛性”的观点,明显也是受到孟子性善论的影响。

14、所以各位小萌新不用在辩论赛上吵起来,表达清楚己方观点就完全O焦标K。

15、我们总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看待某些现象,但无奈这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是个极度利己主义的动物,自私是人的天性,当遇到危险时,总会趋利避害,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所有才会有见利忘义,重色轻友。

16、北宋司马光认为人生来在人性善恶上就先天不平等,无论圣人还是愚人善恶都是兼而有之,只是有些在善性上会占优势,有些人在恶性上会占优势。

17、所以,中企员工表现出低素质虽然是客观事实,但根源是管理方法激发了恶之源的动物性。而一旦被外企收购,改用人性化管理后,素质很快就颠覆性逆转。

18、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而大概从人类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开始,这就是一个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而今天,我想回到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去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想给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

19、为了便于理解,原理做了极度简化:人所有的精神特性,都是神经递质主宰的。焦虑、恐惧时会产生肾上腺素(战斗、兴奋)和去甲肾上腺素(警觉)等,简称为焦虑类物质。而所有精神层面的愉悦,都可以简单归功于多巴胺。

20、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一个人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是人与自然、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他用多少时间去觅食,用多少时间建造逃生的小船,如何抵御风雨,等等。“星期五”出现后有了两个人,就有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时就要有规范人们利益关系的制度了:产品如何分配,财富归谁所有,谁干什么活儿,谁听谁的,等等。所有权关系是这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而与各种利益相关的那些产权关系(propertyrights),是制度要规范的主要内容。

21、(点评:用了类比推理,但可以用矛盾律反驳:如果人性是不能改变的,既然人性本善,那还会出现恶吗?) 

22、很多犯罪的人到最后都良心发现,所谓良心未泯,说明有良心在。

23、有种片面的说法:西方信奉人性本恶。之所以说片面,是因为西方确实信奉过,而且因为没有性善论的束缚,所以还光明正大地公开宣扬。只不过,那是近百年前的事了。

24、人类的漫长的战争史。从希波战争到十字军东征,从希特勒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日寇在华北的细菌实验场,真可谓“残忍与贪婪齐飞,野心与暴力一色”,以往的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交织着满足人类无限贪欲而展开的狼烟与铁血啊!

25、对方构建的恶的世界有三大错误,一是从经验事实的法则里归纳出来的错误,对方辩友举出了人世间很多的恶事,告诉我们因此人性本恶。

26、荀子的“性本恶”观点: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

27、人类的生存是首要的。在生存面前,善也好,恶也罢,都变得一无是处,毫无意义。如果从历史上看,就拿战争来说吧,屠杀平民,肯定是会定义为恶的。那么,如果不能震慑住平民,放任自流,转过头来,就会突施冷箭,这种情况下,一味地善就等同于自杀自毁。

28、只需要向观众和评委展现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让大家听懂并理解就可以啦。

29、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30、人格不统一有什么危害呢?往往会: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控制欲强;情绪不稳、易受负面情绪困扰;经常不择手段、缺少理智、容易伤害别人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性格偏激、性情孤僻、行为乖张等极端性格。

31、“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32、等次以下,历汉末、魏、晋、南北朝,而到唐、宋,理学之儒,崛然兴起,号称上接孔、孟的心法,下开百代的宗师们,或以性即是理,理即是性,或以理与气的二元而论性,阐说心性的玄微,愈说愈有性格,也愈使人迷离。再进展而到明代,有了王阳明的学说,对于性的问题,倒下了明确的定义——有名的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是,问题解决了没有?不但没有真正解决了问题,而且阳明先生四句教的本身却又产生了矛盾,他纵有晚年定论来补充,仍然有欠透彻。阳明先生既然肯定了性的体是无善无恶的,善恶只因意动而分,这便是第一重矛盾。试想这个能动的意,是否是由体上起用?如果意是由体上起用的,那么,体中本来就应含藏有善恶的功能,何以说体是无善无恶的呢?如果说意不是由体上起用,那么,这意又从何而来?而且它与无善无恶之体对立,岂非是二元对立吗?同时,能知善知恶的这一知,又是否便是体上的良知呢?这又是第二重矛盾。如果是的,确见这个“知体”或“体知”,本来就含藏有善恶的功能,何以说体无善无恶呢?况且有了一个意,又有了一个知,都是体上起用的功能,究竟是三元一体——“一气化三清”,或是三元对立的呢?至于“为善去恶是格物”,那是行为伦理的道德修养原则,自然无可疑议。

33、到了南宗朱熹编纂《四书》时,将《孟子》与孔子的《论语》、曾参的《大学》、子思的《中庸》,并列为官修国定的天下儒生必读的经书时,孟子的性善说便更是不可更移的了。

34、在《孟子·告子》中,孟子与告子辩论时说:人之向善,犹水之向下。很多人因此认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更确切的分析认为孟子强调的是“向善”,而不是“本善”,本质不同。差一字,缪千里。

35、第一次看见白人是不喜欢的,第一次看见黑人也是不舒服的。后来知道白的黑的黄的都是一样的人,就接受并且开始喜欢了。

36、那活着的孩子的真正母亲因为爱子心切,就说:“我主啊,把那活的孩子给她吧,千万不可杀死他!”那另一个妇人却说:“这孩子既不归我,也不归你,把他劈开吧!”所罗门王回答说:“把活着的孩子给头一个妇人,千万不可杀死孩子,这个妇人确实是他的母亲。”以色列众人听见所罗门王如此断这个案件,都很敬畏他。

37、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恶篇》)

38、(点评:本能和欲望不等于人性,本能和欲望也不都是恶,抓住了反方违背同一律的漏洞) 

39、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40、你越富,我越穷,我们就越不同。不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许是足可以把穷人和富人想成两个物种的。

41、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

42、一个人炫耀什么,就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令他越自卑的地方;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间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对比,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这就是人性!

43、反方认为善是恶与恶相制衡的结果,并与正方针锋相对地从生物学中细胞进化开始,阐释了人进化而来具有贪的本性。攻辩环节中另辟蹊径,剖析了人的社会性只反映了向善,而向善的前一阶段——恶,恰反映了人的本性,思维清晰,自由辩论阶段,反方提出恶是人类在物种内及对其他物种的攻击,而正方质问是否吃饭也被定义为恶,眼光独到。反方当即咬定吃饭也是恶,把似乎是谬论的观点论述得滴水不漏,让人不得不佩服反方的三寸不烂之舌……

44、而且,多巴胺具有成瘾性(冰毒的机理就是强烈刺激人体巨量分泌多巴胺),可以促使人持续追求更强的优越感、更大的成功,无穷无尽。

45、人性本恶,这是人具有动物性。人从动物中来,具有动物的残暴性。后来人学会了直立行走,学会了使用石头当做武器,又学会了用火烤动物的头脑作为品尝的美味。

46、“人之初,性本善”。乍一看来,非常浅显,清楚明白。意思是说,人从出生开始,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当我们细究这句话时,却发现它其实包含了非常深刻的哲理。

47、上帝对他的子民说,园子里的各样的果子都可以吃,除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不可吃。如若吃了,必定死亡。夏娃受了蛇的诱惑,吃了能使人明白是非善恶的智慧果,并且给亚当一个,亚当同样也吃了。上帝震怒人违背了他的命令,于是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及他们的子孙世代在尘世间承受各种苦难作为惩罚。

48、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49、如果威胁了会怎样呢?无论动物还是人,都会变的暴躁、易怒、充满攻击性,同时思维能力大幅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常说:恐惧和愤怒是思维的杀手,就是这个道理。

50、这个公都子是孟子的学生,而他问孟子的问题其实和我们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们都会问:如果按照你孟子所讲,人性都是善的,那为什么历史上会有一个又一个的暴虐的君王?历史真实的情况,难道不是既有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好人,也有商纣王那样的坏人吗?按照这个事实,应该说人性无所谓善恶,或者说人性可以善也可以恶吧?

51、(3)反方一辩发言,时间为三分钟。论据内容充实清晰,引述资料恰当。

52、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方式还有很多,掌握了机理,就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解释人的绝大部分行为,是人性更基础的底层逻辑。

53、如果掌握要领,正向激发人性,人的道德水准、自觉性、公正度、创造力、解决问题和接受现实的能力等都会大幅提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素质。这就是现代组织管理要推行人性化管理的根本原因。

54、(点评:虚拟论敌,用了图尔明模型对观点进行了限定)

55、    孟子在这里其实说的也很清楚,他所说的人性善,是说人性可以为善。而那些不善者,不能怪罪其天生的资质。因为每个人都有恻隐心、羞耻心、是非心和辞让心,并且是生来就有,内在于我的,所以人性就是可以为善的。从这个意义上,孟子讲,人性是善的。

56、相关链接: 春秋战国 | 百家争鸣  | 孔子 |  孟子

57、墨子说“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58、解释尚且牵强,现实指导意义更是有限,多用作进身之阶而已。试问,后人的遵循真的由衷吗?恐怕多是盲从或腹诽屈从,谁让皇权推崇儒学呢?

59、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学会辩证性的去看待问题,只要不触犯原则性的底线,那就难得糊涂点吧。

60、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61、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62、(2)反方四辩盘问正方一辩,时间为一分三十秒,反方四辩手须针对正方一辩的立论进行针对性盘问。答辩方只能作答不能反问,而质询方有权在任何时候中止答辩方。 

63、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64、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篇》)

65、(点评:利用矛盾律和二难推理,很好地抓住了对方一辩的逻辑谬误)

66、之所以如此,要么是自我修养跟不上职业发展,导致的德不配位;要么是插上翅膀的猪在大风中飞起,便以为自己是雄鹰可以翱翔蓝天。都是人格不统一的表现。

67、这样的刘鑫,我只想说一句话“生而为人,你不觉得抱歉吗?”

68、这种恶是基于动物的天性,是动物性的一面。但是人走向文明社会,有了社会性的时候,为什么依然是恶的?这就是人类比动物更“恶”的一面,因为动物仅仅因为“饥饿”而产生恶,而人类在解决了饥饿问题后又产生了“欲望”,这种欲望反应在衣食住行,金钱地位等诸多方面。因此,一种“恶”的因又产生了。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